那么高難度的表演,就很難再去想東想西了,越是純粹,越是成功。
被賈導點了之后,季銘再回頭去想。
還是覺得沒有那么夸張,《遇仙降》的中國是不同于很多華語電影的中國,這是對的。但也許就是這種新鮮感,誤導了賈導。而且季銘也不覺得,有這樣的中國電影和那樣的中國電影,中國電影肯定是復雜的,豐富的,只在乎于國外的觀眾觀看華語片的機會太少,才會產生各種刻板定式。
不過說到底,能夠把中國電影不常見的一面,成功展現在戛納,也是個成就了。
第四個評論者是個中國人,是一位影評博主,說的就相當流暢了,好的不好的,突出的和遺憾的,從導演的意圖,種種隱喻暗示,人物設定的用心,再到季銘的表演,和一脈相承的情緒流暢度。
“……肯定值得一看,有別于類似題材的所有其他電影,點到即止,有觀點,沒有宣教;有態度,沒有批判;有和解,沒有放棄;有改變,沒有隨波逐流。我覺得每一個看過的人,都會有自己一些所得吧。”
硬是要得。
最后一個人出來的時候,季銘都樂了。
“怎么采訪到他的?他英語不太好啊。”
“可能是后期翻譯的吧。”
不是別人,就是看完電影的安德里,顯然六公主的記者也是知道的,介紹的時候一行小字“競賽片《幸福的拉扎羅》主演安德里·阿諾·塔迪奧羅”。
安德里有點羞澀,他跟季銘是同齡人,但顯然沒有季銘這么豐富的經驗。
季銘懷疑是他那雙眼睛讓記者給他挑出來的。太像大家想象中的,宗教天使或者圣子那一類神靈擁有的眼睛,幽深而包容。
“我覺得電影很好看,Ming的表演也非常驚人,從開始到最后,我可以看出來一個人物他的內心變遷,是那么清晰,那么自然而然,那么流暢,無論是相對安靜的一些戲份,還是更劇烈的那些戲份,其實都能夠讓我感受到他的表演能量。”
很給面子的安德里,大大夸了一把季銘的演技。
“你們都是影帝的競爭者,你認為他拿影帝的可能性高么?”
“我不懂這些,也沒想過拿影帝,我肯定拿不到的。”
很直接。
季銘笑了一會兒,搖搖頭,想著看完《拉扎羅》,得商業互捧一下。
“國內的一些評價,你自己上微博翻一翻,我們的翻譯這邊一起,找了一些歐美國家的期刊報紙的評語,《電影手冊》《綜藝》《紐約客》都對電影做了評價。”
季銘放下pad,走到窗戶前,伸了個懶腰:“場刊只有2.8分,我以為至少得有個2.9,不得跟《江湖兒女》別一別啊,哈哈。”
楊如意小小翻了一下白眼:“目前為止,這個數字排在第四位,整體上應該能在上半段了,可以了。你看看《太陽之女》,昨天搞得那么夸張,結果1分,居然是1分,我看那個場刊上,有好幾位影評人,打了個X,等于是0分。”
“你這人就是看不得人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