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不辱命。”
“愛卿辛苦了。”
楊如意和季銘的這簡短的對話,叫林冉和唐凡差點沒忍住噴出來。他們倆對個中情況還真不知道,這回楊姐沒有跟著去蒙特利爾,也沒有去意大利,他們挺奇怪,但也只是認為可能要幫季銘聯系新電影的班子,雖然《掙扎》將是新合約下第一部,由喜田來負責幫季銘拉幾百人的拍攝班子的作品,但楊如意代表的季銘工作室需要處理的事情,也是非常多的。
“您二位這是,搞復辟啊?可不能這樣,咱也沒想過當個大將軍什么的。”
“你當太監總管吧。”林冉白了唐凡一眼:“那我呢?”
“后宮一夫一妻制,你,辛者庫那什么婦?”
回國之后,大家確實放松了不少,京城的空氣就是這么讓人沉醉。
季銘抵京的時間比較晚,也說了會從VIP走,接機的人寥寥,還跑來的人也沒接到,這個就不好意思了。雖然回國的行程比較低調,但是媒體上的動靜是非常大的。
畢竟這次去拿了個A類影帝,夠吹一段時間的,而且還拿下了最佳影片美洲大獎,在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41年的歷史上,1983年曾經有一部《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拿過最佳影片,但那個片子很特別,是中日合拍,一家一半,不算純血華語片。《遇仙降》在報導里被冠上的頭銜就是“第一部獲得最高獎的獨立制作華語影片”。
是個紀錄性成就。
其實《遇仙降》的戰績是很強悍的,首度入圍戛納的華語女導演,首度拿獎的華語女導演,首度拿下蒙特利爾最高獎的純華語電影但因為季銘的光彩太甚,把文晏和電影的成就給蓋掉了一部分。
從媒體的報道中體現出來的也是如此。
很多措辭跟上次戛納差不多,就是“影帝”出現的頻次更高了,戛納回來一般都是“第二影帝特別影帝評委會影帝”之類的代稱,這一次就扎扎實實,沒有任何前綴,就是影帝。
“影帝捧杯,季銘載譽回國。”
“蒙特利爾新科影帝,季銘低調返國。”
“再下一城,戛納之后,季銘又獲影帝殊榮。”
而且相對來說,因為之前拿獎的時候已經報過一輪,所以回國之后炒一炒冷飯也是有的,但不會那么夸張,全世界都是冷飯不過季銘也有新料啊,還是大料,又叫八角,又叫八卦……
“功夫高手?季銘意大利用中國功夫嚇退劫匪,驚動歐洲。”
“登意推熱榜,季銘成首位獲此成就中國明星。”
“名動羅馬,季銘為代言品牌剪彩,上千人擁堵圍觀,”
“……”
一如所料,在意大利和歐洲熱鬧了一陣之后,所有的料都被二次加工,引入中文媒體圈。不論是功夫發威的過程,還是愛麗絲、史泰龍、莫妮卡等意大利電影人的祝福,再或者歐洲媒體的集體報導,以及引發的巨量關注度……全部都要在中文媒體上演繹一遍,還得加上各種各樣的自己創造的花邊。
“意大利美女都為之癡狂……想要更長時間么,XX變大訓練法。”
“震撼整個歐洲,中國人,棒!……專為中國人設計的紅外能量大褲衩。”
“國際明星,實至名歸……百年國寶,典藏巨制,錯過就是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