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劍法優美,柔韌中暗藏殺機。那頭神禽被女子所阻,無法偷襲姬樂。
隨后,姬樂出手以神威將神禽逼退。
“殿下!”西施提著染血的寶劍來姬樂面前:“您將它放了?”
望著倉皇逃離的神禽,姬樂道:“畢竟是雷神眷屬,此刻不宜節外生枝。”
然后,他打量眼前的美女。
和西施嬌柔之態截然不同,她臉上多了幾分冷厲和肅殺。配合這一身如火紅裝,更添三分嫵媚。
姬樂坐在主座上,從容笑問:“此刻,我要稱呼夷光?還是鄭旦?”
女子目光微動,欠身行禮:“鄭旦拜見殿下,早前多有隱瞞,望請殿下贖罪。”
姬樂沉吟問:“你二人是一體雙魂,還是連鎖召喚?”
鄭旦正視姬樂:“殿下以為,我等降靈之后是活人嗎?”
“自然。”
“那可將我與夷光視作一人。”
傳聞越國獻西施、鄭旦入吳宮迷惑吳王。但越國大勝后,只聞西施之名,卻不見所謂的鄭旦。后世有不少人猜測,西施鄭旦本為一人。鄭為父姓,施為母姓,旦為名,夷光為字。
而薪火降靈的本質,是通過歷史記錄的種種信息,將這個人物配合姬樂準備的神獸精魄進行重塑。這種降靈讓諸英杰擁有和生前一樣的思維模式和生前經歷,卻又夾雜了一些野史的記錄,出現種種異變。
畢竟這是一個神話時代,在降靈之初就會和本世界的法則進行交匯,讓那些人物多出神性以及靈力。
不然,歷史上的史官倉頡,哪里是什么半神?難不成,故土還真是一個神話版的華夏文明嗎?
至少,姬樂生活的那個年代,可沒見到過什么仙神顯圣。
關于西施,薪火受到“鄭旦西施,本為一人”的歷史猜測影響,將西施、鄭旦兩個人的信息糅合在一起,同時降靈。
這也是西施降靈后,所附帶的特殊力量。既不是史皇這樣的神器玉筆,也不是婦好自帶的軍魂奴仆,而是另一位和自己遭遇相似的大美女。
平常狀態下,西施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浣紗女。但在戰斗時,可轉變鄭旦形態,提劍應敵。
“傳聞西施鄭旦入吳宮之前學過劍術,以便為吳王舞劍。想必方才的劍法便是由此而來吧?”姬樂想到后世某部小說,不由一樂:“此劍法,可稱為越女劍?”
鄭旦搖頭:“只是劍舞小術,不登大雅之堂。”
“但我看,你身上氣勢很強,按照武魂體系來說,已經凝聚武魂,有四鼎實力。”
西施聰慧,這幾日在靈宮研究《太平清領書》,已有小成。姬樂本以為她適合做巫女,研習術法。卻不料,西施暗中還有這么高的劍術修為。
而且,這可是天生的劍道武魂,連青年的武魂都是后天磨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