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姬樂打算根據夏國的國情進行修改,但只要沾上“秦法”這兩個字,便會受到國民的極大抵觸。
因為夏國都是漢民后裔,受先民們教育,對秦朝的認知就是“暴秦不得人心,故失天下”。
所以姬樂需要一只替罪羊,思來想去,沒有人比趙高更合適了。
蘇芷聽到這,見西施準備收拾房間,趕緊跑去后面稟報青年和史皇。
聽到姬樂的處置,青年晃動酒壺,又給自己倒滿:“到底給蒙將軍留了顏面。”
裝作不知道,只當做一個巧合,按照紙張質量定趙式樣紙為上品,保全趙高性命。至于其他事,全然不知情。
不然蒙恬手底下的人偷學趙高那邊的技巧,回頭外人瞧見,自然會歸咎于蒙恬,誤以為是他指使,損傷清譽。
“趙高,不愧禍國之賊。”史皇看到這個結果,內心高度戒備。
他雖然宣稱不管事,但暗中密切關注趙高的言行。史皇清楚的知道,趙高并沒有對這件事進行任何的干涉。甚至他對自己這一方的技工都很少接觸。
但正是這樣,最終結果卻如趙高期望的一般發展,此人心機不可小覷。
“趙高算準蒙恬性格,只要蒙將軍知道這件事,自己的命就保住了。”
“也是蒙恬馬虎,白白給他這個機會。當年的教訓,怎么就不懂得悔改?趙高之流,怎能不多加提防?”青年一口飲盡:“無怪乎大好性命死于偽詔之下,簡直浪費!”
自己死于病榻,想活而不可求,但蒙恬被詔逼殺,卻是白白浪費大好人生。如果直接起兵,和扶蘇一起撥亂反正,那多好!
“大秦律法森嚴,扶蘇妄圖起兵,哪是那么容易的?”
“那也不能傻傻等死。他活著,或許無法解決秦朝的末路。但他這一死,更是毫無價值!青史叫屈有什么用?人能活過來?還是秦朝能復起?當然,秦朝滅了,才有我漢家天下,這一點倒要謝謝他們。”
“那換做你,當如何?”
青年理所當然說:“自然斬殺偽使,帶著公子扶蘇領兵入朝,和當事人對峙。”
倉頡:“……”
“怎么?我說的不對?”
史皇表情復雜:“你來這里這么久,戾太子焉能不知?”
頓時,青年啞然。
沒錯,他那表兄弟碰到巫蠱之禍后,馬上找自己姨母借兵,然而結果如何?
從史書中看到這件事,青年也是大發了一頓脾氣,但那又如何?
故人已逝,當年的事僅僅成為青史上的只言片語,再無其他。
他在這隨意評價蒙恬當年的事。不也只是以后世人的角度點評?無法真正感受那個時代的悲涼,無法得知幾位當事人的無可奈何?
“蒙恬……”史皇想了想,也說不出什么來:“暫時就這樣吧。姬樂說的沒錯,大家都是從各個朝代、各個地方,為振興諸夏這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都多擔待些吧。”
“不過有一點,蒙恬足以為鑒。”
“和中樞的聯系不能斷,更不能假手旁人。趙高信不過,更不能讓他在靈宮占據高位。你以后多加小心,千萬不能偏聽偏信。未來一段時間內,你要跟在姬樂身邊,免得趙高動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