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被折騰的最狠的當屬王賁,一會兒是秦始皇的贊揚,一會兒又發表準備罷黜氏族的言論,眼前的這個未來女婿還真不消停。
秦始皇確實壓下來了嬴宇的提議。
但是嬴宇也充分闡述了自己的證件論述。
只不過礙于時間地點和場合,他沒有說的太細,但是在場的人肯定知道嬴宇的意圖。
畢竟能混到大秦中樞個個都是人精。
因為嬴宇的邏輯很清楚,搞科舉就是為平民百姓找到一條上升奮進的通道。
換做當時士大夫、地主豪強階層,這無疑是在割他們韭菜,要他們的命。
因此,秦始皇雖然把事情擱置再議,但或許許多人心中都開始暗中盤算。
李斯雖然面若僵尸,但是能在嬴政身邊擔任大秦右相將近20年好,從一執戟郎到現在位高權重憑借的不僅是他的本事,還有他深諳帝王之心的政治智慧。
毫不夸張的說秦始皇對自己的了解,都不如李斯對他的了解。
但也有句話說的好:“伴君如伴虎。”
而對付這只虎,首先是要成為皇帝的小弟,打交道要始終站在皇帝的立場想問題。
想問題都要在帝王考慮的框架之內,而且還要優先比地方想的多。
這樣才能在所有人面前突出顯示自己,讓帝王對自己倚重。
李斯輕輕抬頭掃了一眼面緊盯著皇榜的嬴政。
他心里已經有了自己的推斷,嬴政表面上并沒有對科舉有所興趣,但是也沒有貶低。
很顯然科舉制已經納入到了嬴政今后的改革范圍之內。
李斯這樣想并不是無憑無據,嬴政作為古今第一帝王,從不缺乏野心和勇于改革的決心,而且嬴政還非常擅長平衡各方勢力。
最重要的一點是嬴政用人從來不按常理出牌。
滅楚之戰嬴政最終選用年輕的李信,并不全是李信的將才卓越,更因為他想要扶持朝中年輕勢力來制衡已經固化的大秦功勛氏族。
但由于李信過于自傲,所以計劃流產。
秦始皇雖然沒有表露出失敗的沮喪,但是對于李信的態度也說明嬴政并沒有放棄制衡制度。
剛才嬴宇提出的選拔科舉制就是平衡各方勢力與瓦解氏族的重要手段。
將無產平民引入權力中心,他們勢必會成為秦始皇心腹,讓雙方斗起來,才能讓自己在中間主持大局。
泥鰍計劃堪稱完美制衡策略。
不過這也是帝王能有所成就的必修課,因此不管是嬴宇故意表現還是隨口一說,其核心理念與嬴政不謀而合。
不過這一次李斯無論選擇哪邊,都會成為一條悖論。
如果有一天執行新政,他站在嬴宇一邊,那就無異于背叛了身后的勢力。
作為朝中重要氏族首領,背叛本族,試問何人還敢追隨于他。
反之,如果站在氏族這邊就等同于違抗皇帝的命令,那么他位置也不止不保,甚至都有可能遭到流放,嚴重的甚車裂。
所以李斯遇到此等無解難題,遲遲無法做出自己的預判。
不過有一點他是清楚的,選拔科舉制觸動了朝中大部分人的根本利益,想推行新政阻力重重。
如果有一天秦始皇真要拿此事當做新政提案那么朝中反對改革的人將會是整個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