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遠瞅著了一眼那攝像頭,心頭一動,然后將那攝像頭對準了自己的臉,用手估測了一下按鍵的位置,隨后按下。
一聲手機照相的咔擦聲傳來,慕遠立刻將屏幕翻轉過來。
屏幕上顯示著自己的照片,然后一個放大鏡一樣的圖標在瘋狂旋轉。
沒過幾秒鐘,一連串的數據開始往上面冒!就仿佛設備中了病毒一般。
足足過了半分鐘,畫面終于靜止。
上面羅列出了兩行內容。
【送紅包】閱讀福利來啦!你有最高888現金紅包待抽取!關注weixin公眾號【書友大本營】抽紅包!
“結構化數據:1000萬+”
“非結構化數據:80萬+”
慕遠一臉懵逼,與自己相關的數據有這么多嗎?
這不科學啊!
難道說這玩意兒也無法實現人臉的精確識別,將那些長得與自己差不多的人產生的數據全給羅列出來了?
如果是這樣,這玩意兒的功能就不那么強大了。
帶著這股子懷疑慕遠點開了結構化數據,又彈出了一連串的清單。
這次的內容就很豐富了。
“上網行為數據:800萬+”
“通話數據:30萬+”
“行程軌跡數據:10萬+”
“……”
看到最前面那一項上網行為數據,慕遠釋然了。
原來問題出在這里啊。
這上網行為數據就很寬泛了,也就是說只要自己瀏覽了某個網站、使用了某個APP,只要能確定是自己在使用,都將記錄為自己的上網行為。
不過自己能產生出800萬條上網行為數據,也確實夠努力了。
抱著學習的心態,慕遠又點開了上網行為數據,想要驗證是否正確。
點開后下面跟著的便是時間列表。
以日為單位,從今天開始,一直往前。
慕遠大致拉了一下清單,近期的數據量非常大,或者說今年的數據量非常大,時間越往前,數據量越少。
這其實也很正常,這數據分析采集儀再怎么牛逼,那也得網上有這些數據才行。
而數據存在哪兒的?當然是在各種存儲介質中。
而存儲的容量終究是有限的,基本上所有數據都有存儲時限,超過這個時限就會被覆蓋,就再也查不到了。
所以,除了極少數會被永久存儲的數據能一直保持之外,其他的都會逐漸滅失。
甚至那些所謂永久保存的數據,也只是理論上的永久保存,并不會真正一直存下去。
他繼續點開清單,很快,他便發現了一個讓他驚訝的情況。
網絡產生的所有數據,其實并不是都能落到人頭上的,像那些登陸了賬戶后使用產生的數據,能指向固定的人員。可如果是沒有任何登陸數據,只是打開網頁瀏覽,這就很難確定到個人了。
可慕遠發現在這數據采集分析儀羅列的數據中,有許多常規手段根本無法確定是否由某人訪問產生的數據,在這上面也羅列出來了,而且數量還不少。
這確實就很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