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天下承平已久,可陛下心中卻容不得瓦刺這根刺。或許是因為早就向先帝許諾過要犁庭掃穴,重振大梁國威,與瓦刺一戰的念頭早就扎根,可惜國中沒有可用之人。
當年先帝去得匆忙,國內主少臣疑,楊鎮與太后為了政局穩定,將勛貴們打壓得抬不起頭來,如今陛下成人,到了想用人的時候,往下看去,竟是一片青黃不接。
此時陛下看到趙岐,仿佛瞧見一股清流。
可是趙岐落在保守派的眼中便是不可容忍的叛逆,定國公沒說完的話,自然有人接著說。
禮部尚書蘇暄出列道:“陛下,中秋詩文宴雖然比不上國宴,但是按規矩也不是誰都能登堂入室的,趙岐只是個小輩,如何能混跡于宴上而不為人知,此事不小該查。”
陛下沒理禮部尚書,對趙岐問道:“朕可沒那么多功夫查,趙岐你自己說說,你怎么混進來的?”
趙岐也不扭捏,陛下有問,他答道:“陛下莫惱,小臣想入仕為陛下效勞,可祖父總說小臣少年心性,定入不了陛下的眼。可小臣不信,又不能面見陛下以示忠心,便在酒市上借酒消愁,碰到一位高人指點。”
原來,趙岐總嚷嚷著要去中秋宴上見見世面,可定國公一盆涼水潑下來道:“你個毛都沒長齊的孩子到宴上湊什么熱鬧,況且中秋宴上不比騎射,比詩文,你哪有能拿得出手的詩文?”
趙岐的確不善文,可他不甘心,他想著京城那么多落第舉子,他抓來一個為他代筆不就有了,所以他便潛伏在文人扎堆的會館,物色目標。
都聽說過守株待兔,沒聽說過兔子往柱子上撞,可趙岐就碰到這么一只往他身上撞的“兔子”。
那名舉子問道:“小將軍一看就不是這里的人。”
這一聲“小將軍”叫的趙岐神清氣爽,當下決定這只“兔子”這么美味,他就抓定了!
但趙岐面上不顯,陪著“兔子”繞圈子道:“你憑什么說本將軍不是?”
那舉子笑道:“來這里的人不是聽故事的,就是講故事的,小將軍是不像是個有故事的人,也不像是能靜下心聽故事的人。”
趙岐本就是在“少年不知愁滋味,欲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被人說成“沒有故事”的人,與祖父罵的“嘴上沒毛”,在趙岐看來毫無區別,頓時就炸毛問道:“憑什么說我不是有故事的人!”
趙岐習武,本就是一身血氣方剛,如今脾氣上來,當即就揪住那舉人的領子,竟然將那白斬雞般精瘦的白面書生提了起來。
可那舉人并不畏懼,笑著說道:“小將軍,故事隨心啊。想有故事,要先有一顆心,小將軍心里都不敢想,又如何心想事成?”
正是這“隨心”二字點醒了趙岐。
趙岐說道:“聽此人一席話,小臣下定決心,藏在祖父的馬車后座里,跟著進宮來。臨別前,小臣向那舉人要了篇詩文,說中秋宴上討長輩歡心。那舉人也毫不猶豫地給臣當場寫了一篇賦,臣不通詩文,但此文讀的朗朗上口。小臣猜想應該不錯,所以獻給陛下。”
趙岐這番話在老學究耳中就是徹頭徹尾的瘋話胡話,幾位老文臣都坐不住了,忍不住低聲喝道:“簡直胡鬧!”
可陛下聽得饒有興趣,評價:“心之所想,便是事之所向。”隨后帶著幾分揶揄道:“趙小將軍這顆‘隨心’倒應了太白那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不錯不錯。”
既然陛下肯定,趙岐把腰板挺得筆直,根本不在乎老臣背后說了些什么,只是陛下那聲“趙小將軍”讓他紅了臉,也不知道是羞得,還是興奮得。
“把那篇賦文呈上來,讓朕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