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表現就是多用古文辭藻,甚至整篇都是。
表面文辭華麗,實則內里還是現代的那一套東西,在懂古文的人看來是糟點滿滿,乃至狗屁不通。
《東風破》的詞表面多是白話,古文很少,可聽起來卻比他們的更順暢自然。
最重要的,歌詞里真正蘊含著古韻!
別問翁子瑜怎么看出來的。
他本身作詞作曲水平就相當高,要是連歌詞內涵都品不出什么味兒,不如回家賣紅薯算了。
隨著《東風破》的繼續,現場觀眾徹底沉入歌曲營造的意境中。
屏幕前的觀眾同樣如此。
《東風破》表達的一種故友淡淡的思念,對往事的追憶。
并不濃烈。
所以很多人聽著,感覺像是沉入進去,卻又清醒著。
而歌曲中那種淡淡的思念,對往事的追憶之感,則繚繞心頭,揮之不去。
很奇怪的感覺。
表現在彈幕上就是:并沒有像前兩次楊躍唱歌是那樣,高潮處彈幕全然消失,而是時不時來幾個彈幕,好像觀眾驟降到了幾個人一樣。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
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你走過
荒煙蔓草的念頭,就連分手都很沉默~”
等到楊躍唱完,歌曲的尾奏也在大鋼琴與二胡的完美協奏中緩緩結束,很多人才從歌曲的意境中抽離出來。
頓時,節目上彈幕突變似的激增!
“太好聽了!簡直完美!”
“不懂音樂,但喜歡古文化,這首歌讓我聽出了那種感覺!”
“聽著歌,閉上眼,仿佛穿越到了那個荒煙蔓草的年代。”
“深哥,永遠的神!”
“我有注意聽伴奏,沒有感覺東西方樂器的任何不協調,居然渾然天成,仿佛原本就該如此!”
“歌詞半文半白,卻沒有半點晦澀,很自然,最重要的是有古詩詞那種意境!”
“···”
或許是因為《東風破》在表達上并不像楊躍前兩首歌那樣直白,情感也不濃烈,并不買賬的彈幕也有一些。
“歌是好聽,但也沒那么夸張吧?感覺比子瑜的《杏花雨》還差了點。”
“歌詞這么白,算哪門子國風?”
“伴奏里面有用傳統樂器嗎?我怎么沒聽出來?”
“太自然了,自然到就像現代流行歌曲。”
“···”
這類彈幕不多,卻也沒有其他稱贊《東風破》的彈幕完全淹沒。
就這樣,彈幕漸漸吵了起來。
不過彈幕的爭執并沒有影響到節目的進行。
現場打分之后,進入了品評環節。
由劉遠聲先開始。
“國風歌曲屬于一個全新的類型,而且起源與我國,專屬于我們東方文化圈,這就意外著國外沒有能夠借鑒的作品。
所以,這一類型的歌曲雖然出現了十來年,但發展得并不怎么樣。
到目前為止,也就出了吳文杰這一個擅長國風歌曲的天王。
我呢,對國風歌曲并沒有多深的研究,所以今天我就問一些簡單的、具體點的問題。行吧?”
劉遠聲這番話,說得很謙虛,完全是將楊躍放在對等的位置上。
楊躍微笑道:“劉老師請問。”
“你這個歌名為什么叫《東風破》呢?聽著像是詞牌名?有什么講究嗎?”
劉遠聲問到了一個關鍵點上。
事實上,現場的、場外的一些觀眾,已經有不少人回過神來。
他們同樣在思考,楊躍以及前幾位的歌名是否有什么講究。
又或者是隨便取的?只是想湊成一個看著有古意的名字?
即便之前沒想到的,現在聽劉遠聲這么一問,也產生了好奇心。
只見鏡頭下,楊躍笑著卻淡定從容地道:“《東風破》并不是詞牌名。但確實有些講究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