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這一重磅炸彈,躁動是不可避免的,人群中各種聲音頓起,各種疑問圍繞著眾人。
“什么都憑貢獻值,還讓住什么破帳篷,什么玩意兒?”
“還軍法處置,你有這個權利嗎?等著被曝光吧!”
“我們就是要進避難所,你有本事攔一下試試!”
……
可不等人群再起哄,只聽天空一聲槍響,全部人都噤若寒蟬。
喇叭里再次響起了王隊的聲音,“如若不愿呆,大可投奔他處。在我這里,不服從命令,可以試試。”
董冬冬聽著那還帶余音的槍聲,心里直呼“好家伙!”說好的軍民魚水情呢?說好的人民擁護的子弟兵呢?“鐵血軍人”這個詞兒倒是很適合王隊。
王隊表示:手腕不硬,單安排個住所一個星期都安排不下來。
不得不說,不管王隊這手段影響好不好,反正效果是立竿見影。那幾個帶頭鬧事兒的再不敢吭聲了,那住處安排也是一個快。
董冬冬他們還是選擇在通風口。考慮到通風、疏散、運輸效率等多種因素,這個避難所在整座山上開了好幾個通風口,而他們選的這個通風口,既方便房車進出,從外面看也很是隱蔽,再加上離物資存放處這個“軍事要地”非常近,人數還不多,安靜的很。
剛剛王隊說他們前幾天貢獻的物資兌換成了貢獻值,兩家加起來共折了兩百,看看他們三輛四輪車加兩輛二輪車的占地面積,竟然不夠他們不吃不喝混三天!
“坑貨!”董冬冬小聲吐槽了一聲,生怕王隊聽到了找她算賬。
在董冬冬兩家人優哉游哉的坐在房車里恰晚飯的時候,外面終于把所有人都給安頓好了。
避難所里的人分了三波,老人和小孩被統一安排在一處;董家村的小兩百人有原始貢獻值,每人都挑了一席之地;最后,新來的人手里有貨的,直接拿物資兌換了貢獻值,也安置了幾十人。
但防空洞并沒有因此安排滿,其他位置優先安排了先到的人,七千多的席位擁擁擠擠的安置了一萬多人,連躺下都難。從明天開始,若有人用貢獻值兌換這些人的位置,這些人就得騰位兒。
再說“車房”,從外面搜集來的公用私家車并不多,如今也先安排了人住下,也不過解決了百余人的住處。至于私人汽車,可以自行留用,也可以租出公用,部隊做中間人,持有者租給部隊,部隊安排使用權。
最后,材料有限,部隊和群眾共同努力,在避風處原有的帳篷基礎上又增建了新的避風帳篷,才勉強讓剩余近千人先度過今晚。
董冬冬并不關心其他人,她只關心,從第三天起,他們還能不能付得起這“高昂的房租”。不過很快,她就不擔心這個問題了。
安置好群眾之后,每個地區負責人就開始給群眾講解明日招工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