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尚,你帶著親衛營,去打掃一下營庫和馬廄。”
“諾。”
“趙破奴。”
“末將在。”
“你帶著剩下的人,和我去承華廄取馬匹。”
“諾。”
至于路博德,他還在當他的衛尉呢,他這個羽林軍別部司馬,就相當于掛了個名頭。
他日后估計在霍嬗當上大司馬之前,沒有跟隨霍嬗出征的機會,沒得辦法,誰讓他太優秀了。
而且,南方的功勞讓他拿了,西域鐵定去不了,他只能等匈奴。
而西域是霍嬗的機會,一舉成名的機會,自然也不會讓別人去搶奪自己的功勛,只能以他為主。
霍嬗準備營地練完兵后,去匈奴轉一圈,一個是為了羽林軍,一個就是為了打出點小成績,好操作。
但其實就算是沒成績,這西域之戰對霍嬗來說也不會有問題。
因為霍嬗清楚劉徹的心思,他是想把西域給霍嬗練手用。
沒錯,就是練手。
劉徹是看不起西域的,打過了匈奴這個大帝國,看不起諸國林立的西域也正常。
更別提,這幾年滅了南邊,滅了東邊,讓他的自信心有些膨脹。
前世他就犯了這么個錯誤。
覺得西域沒啥,所以用來給李廣利刷功勞,想要培養出第二個衛青。
所以讓他帶領一萬騎兵,幾千馬夫,將近兩萬人出征大宛。
但沒想到進入西域以后,諸國緊閉門戶,意外連連,連大宛都沒走到,就只剩下了兩三千人。
逼不得已退了回來,李廣利慫了,不想打了,想要退回來大漢。
他慫也正常,以為自己是下一個衛青,第一次出征就帶著上萬大軍,比衛青還要厲害。
但還沒走到地方呢,大漢兒郎就在他眼前一個個死在眼前。
這種時候說閑話的、記恨的、埋怨的人肯定會出現。
雄心壯志直接崩塌,加上害怕,想要退回來也正常。
說到底,李廣利就是一個普通將領,不光和衛青這些比不了,就連和路博德比,他都不如。
他最適合的就是帶兵駐守一地,說到底,沒那個本事帶領大軍。
但你想退回來,劉徹表示不可能,你敢進玉門關,我就斬你,李廣利只好帶領剩下的人屯駐在敦煌。
劉徹直到此時才發現,他輕敵了,事態也已經變了,這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征大宛,而是關乎于大漢國運的一件事。
所以劉徹發狠,直接派去了眾多的人才,就連王恢都派去當向導。
直接派了六萬大軍,牛十萬頭,馬三萬匹,剩下的駱駝和羊無數,光校尉就有五十多個,都是久經善戰的人才。
糧食,兵器,弓箭全都無限量供應。
又派了十八萬人在敦煌等地屯守,兩萬多的工匠跟隨行軍。
劉徹就連計劃都給他定好了,去了以后直接讓工匠挖斷貳師城外的河流水源,困死他們。
然后第二次大宛之戰開始。
李廣利也是嚴格遵守計劃,沿途的小國一看這么多大軍,不得了啊。
再加上大漢外交人員給力,他們也怕算后賬,所以紛紛迎接,供應糧草,等到了大宛之時,光西域聯合軍漠兵就達到了三萬。
然后圍困了貳師城四十多日,大宛一看不對,服軟了。
是服軟不是投降,然后獻上了幾千馬匹,簽訂了盟約,直接就撤退了,嗯,只是要來了一些馬匹……
這你要換成衛青、霍去病,就算是趙破奴,大軍壓境,不搬空了你大宛能罷休?
讓其他小國看看惹怒大漢的后果,你敢炸刺,順勢就滅了你,你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