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青史留名的人物就沒一個簡單的。
從他的歷史記載還沒發生的幾件事就可以看出。
第一件,今年劉徹會為了離間匈奴君臣,派兩支使節去單于部和兒單于的叔叔右賢王部。
而右賢王是怎么做的?
他連面都沒見,兩支人馬一起送給了兒單于。
右賢王歷史記載也不是個簡單人物,兒單于兩年后死的,然后是他當的單于,名正言順,大家還都信服,打的李廣利哇哇叫。
由這一點就能看出,兒單于在匈奴還是很有威望的。
他還滅了老趙的兩萬騎,是親自帶兵。
而且他還改變了匈奴的國策,原先主要發展方向是大漢的上谷和上郡,一東一中。
但是他上臺以后改變了策略,發展方向放到了西北和西域,這你能說他是個笨人?
左賢王部空虛也有這么一部分原因。
霍嬗極度懷疑他在藏拙,表面露出來的只不過是因為他年齡小,怕鎮不住人的自我保護。
我喜歡殺人,別惹我,就跟曹操夢中好殺人一樣。
曹操的現代人都知道是胡扯,但這個時代的人都信啊。
更別提兒單于那是真的殺人。
霍嬗越想這件事越不對,得慎重。
不過這件事在后面,霍嬗把他先放到了腦后,開始想左賢王和左谷蠡王的事。
祭天儀式是不能缺席的。
如果左谷蠡王四月中出發,還有一個半月,而這一個半月就是霍嬗插手的時間。
他打算先減除左谷蠡王在東邊南邊的羽翼,消息能不暴露就不暴露。
西邊和北邊不動是因為他還抱著一個打算,那就是在左谷蠡王前往單于部的路上埋伏他。
而西邊和北邊動了以后,他前往單于部的路上就會發現。
而霍嬗抱著最壞的打算就是,他在減除羽翼的時候被左谷蠡王發現了,那就只能快刀斬亂麻了,直接看能不能擒王了。
若是擒不了,那就跑唄,最初的打算,邊跑邊打。
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左谷蠡王沒有發現,然后減除了他的半部羽翼,接著在半路伏擊死他,最后掃平剩下的。
然后直奔左賢王部,處理完了左賢王部以后,直接跑路,左大都尉那邊去不去了,他還得思考一下。
其實最好是原地等著,探查情況,先埋伏,再掃除羽翼,但是……
‘等不了啊!’
不說后勤問題就讓他停不下來,停的時間越久,他就越弱,餓死倒不至于。
而且不減除羽翼,不收降兵,他的兵力不夠。
光憑著這四千人,還怎么打埋伏啊!
能以大兵力打仗,能以大勢壓人,霍嬗就不愿意以少勝多。
不說傷亡會很重,就說里面的風險,一步走錯,那是極有可能全軍覆沒的。
問題到這就說到了為何不多帶點兵?
可是兵帶多了,更容易被發現。
………
感謝讀者大大的打賞:
陌生的損友,500幣!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