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國。
中衛國君收到昌平侯的請求增兵軍報之后,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直接力排眾議,任命沙坡侯為援軍主將,從沙坡郡抽調五萬大軍北上東出。
同時頒布全國征兵令,征兵十萬,加緊訓練,隨時準備投入戰場。
……
三國大戰的消息被各國的探子傳播出去,混亂之地各大勢力震動。
剩余沒有參戰的幾國全都把目光看向邊滄城和瀝青城與東邱城之間交界的青峽山脈。
混亂之地的石山國對吳忠、虞炎、中衛三國突然掀起的戰爭除了懷有好奇的態度保持關注之外,沒有其他特別的動靜,繼續埋頭恢復國內被獸潮摧毀的民生。
倒是一直保持中立態度的銀川城,突然蠢蠢欲動,境內軍隊頻繁調動,整得虞世杰不得不下令讓刑部尚書沙瑯岐親自趕回荒原沙漠坐鎮荒漠郡,防備銀川城的襲擊。
混亂之地南部的固原國得知三國大戰的消息后,也開始蠢蠢欲動,國內大軍頻繁調動,一副想要趁機揩油的姿態。
固原國的動作嚇得吳忠國和中衛國不得不收縮國內兵力,屯兵兩國邊境,時刻防備固原國。
同時兩國君主緊急派出使臣出使固原國,試圖說服固原國成為己國盟友。
毋容置疑,現在的固原國就是吳忠和中衛兩國決勝的關鍵。
固原國的態度將決定混亂之地三國大戰的新局勢。
吳忠、中衛兩國使臣在固原國朝殿上紛紛擾擾對罵,兩國使臣甚至差點沒有在朝殿內大打出手。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中衛國使臣主張說服固原國出兵吳忠國,三國共同瓜分吳忠國。
吳忠國使臣以中衛國與固原國是世仇為由頭,主張說服固原國出兵中衛國,兩國同心協力共同一舉滅掉中衛國。
固原國朝臣分成三派,三分之一支持出兵北上三國聯合瓜分吳忠國。
三分之一主張出兵世仇的中衛國,趁此機會與吳忠國一舉滅掉中衛國。
剩下的三分之一則保持中立態度。
固原國朝殿被兩國使臣帶著節奏,變得像菜市場一樣,紛紛擾擾,你一言我一語,各不相讓。
最終固原國君被煩得不行,主張讓吳忠、中衛兩國罷兵休戰。
中衛國使臣對此保持拒絕的態度。
吳忠國現在的軍隊深陷三國戰場,無法抽出身來,也只能保持拒絕的態度。
固原國君對此龍顏大怒,覺得兩國這是不給他面子,直接勒令把兩國使臣遣返回國。
次日,固原國君以戰武侯為主將,原州侯、彭陽侯為副將,率領固原、原州、彭陽三郡共十五萬大軍大舉北上,攻伐吳忠國雙陽城。
同時,以西吉侯為主將,隆德侯、涇源侯為副將,率領西吉、隆德、涇源三郡十五萬大軍西出隴原城攻伐中衛國的青淮城。
混亂之地第一大國非常果斷,非常霸氣的傾盡全國之力同時向吳忠、中衛兩國發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