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王朝兩年一次的考核,兩年前,凌心安從京城調到江州城任府衙,按照大多數的京城官二代,兩年一滿,基本上都會調回離京城近的州,尤其是凌心安背后的凌府更是如此,就比如他二哥,兩年府衙,兩年京城任職,之后去了做州刺史,統管幾個大州。
但是誰也沒想到,短短兩年,凌心安做出的成績成為了大周有史以來最為卓越的地方官,于是才出現了府衙跟隨他一起升職的千古奇聞。
新任青州府衙是京城出來歷練的杜瑋,開春之后便開始上任,現在依然張豐張大人。
當任命書到達的第四天,五州府衙便收到了凌心安的飛信。
信中所言,半月之后到江州城開會,會議需要各州準備以下內容,本州戶籍人口多少,農業商業概要,本州優勢劣勢分別是什么,本州目前的庫存財政和商業環境以及賦稅多少等等相關話題。
五州府衙收到飛信,和主簿面面相覷,這些東西他們根本只有簡單的數據,根本就不懂,更不明白凌大人要這些數據是何目的。于是,想著凌心安素來做事的原則,當即開始收集。
氣溫不斷下降,初冬就要來臨,前線戰爭一直在持續相互攪著狀態,大周沒有再攻擊,而是穩穩的鞏固自己收復的失地,大周王朝對將領的賞賜和升降開始頒發下去。
馮才這段時間跑的頻繁,很多事情他需要凌心安的意見,因為口岸這事實在是太過重要,很多細節上的操作,馮才雖然懂得建筑這些,但是具體流程操作還是心中怵得慌,不得不來回跑。
而凌心安干脆叫他來學府聽課,恰好這段時間就是講解進出口貿易的相關知識。
這一方面,凌心安實在是太熟悉了,國與國之間的進出口貿易,貨幣結算,貿易政策和國家稅收等等相關知識。
馮才聽得是目瞪口呆,完全想象不到區區一個口岸居然如此重要,而在講解江州口岸的時候,凌心安穿插了建筑,戰爭,氣候以及人事任職等等一系列的知識。
學生們聽得是津津有味,課堂上更是討論非凡,遇到不懂的爭先恐后的提問,單單一個江州口岸,凌心安講解了七天之久。
直到馮才徹底明白了其中的奧秘,才施施然的離去,開始了摸索自己的管理之道。
凌心安就是這樣,他喜歡人主動去摸索,不懂的可以找他,他不懂的也去問他人,就比如關于官場之事,他經常會請教段清的意見,畢竟段清怎么說也是比他多了十幾年的朝廷經驗,老朝廷人嘛!
當講完這些的時候,凌心安便利用了三天的時間將這下半年教過的知識再次回顧了一遍,同時讓學生在學府放假前交出這個學期的功課,功課沒有特定要求,就是從這個學期中你學到的做一篇文章,需要有數據支持。
至于上午學的文章之類的,凌心安根本就沒過問,問過之后才得知是一個同樣名為范師的人教的,不過此人知道凌心安的目的,所以只教他們讀書
(本章未完,請翻頁)
識字和背誦一些古文,并不要求他們讀圣賢書。
很快,今日江州知府府衙,段清等人早早的準備好了一個巨大的會議室,會議室上有江州各部門的頭領和助手,他們手中堆著一疊一疊的文件,這些文件將會是匯報這一年成果的最重要支持,他們的位置最后,在最前面,放置著十張座椅,是留給五州府衙和他們的幕僚主簿。
已經開始降霜了,江州就是這樣,一年四季分明,冬天來臨,氣候降的非常快,夏天相對時間較短,春秋較長,所以很是適合耕種,這也是以前很少有大面積饑荒的原因。
滴答滴答的馬匹聲在江州知府門前響起,共數十匹,來人正是五州府衙和他們的隨從,其中青州府衙還是張豐知府,現在的他算是代府衙了。
“各位大人,一路奔波,辛苦了!”段清在門口微笑的迎著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