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書中的記載,維系這個社會的是一個類似于舊世界封建制度的王朝,國號為明。因為朝廷的建立與修真門派的密切關系,其具體的構成又與傳統意義上的封建王朝有諸多的不同,很多的部門設立、官員的任免都與修真者密切相關。
比如,明王朝將六部擴建為九部,除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之外,又分設天、丹、器三部,在九部之下又各設三司,專責修真界的諸般事宜。其中,天部下屬釋、道、儒三司,掌管天下修真宗派、家族和散修,丹部主管煉丹、煉藥,器部則負責天下法器、盔甲與兵刃的煉制。
而在選材用人方面,此界的明王朝所施行的也并非單純的科舉制,而是由一種被稱為九品觀人法的推舉制,與科舉制度相配合的復雜制度。
各地的學子在學堂學習的最初三年,學堂的師長需要觀察他們的言、行、品,先將其分為守序、中庸和變通三類。
之后三年再根據其不同的處事方法,再將之分為仁善、從心、逐欲三品。
最后三年則根據上述分類法,為不同分類的學子傳授相適應的技能與課業。
等其畢業后,各部衙門便會根據學生的分類側重挑選相應的人才。
比如,守序仁善之人畢業后多被擇入六扇門做事,而守序從心之人則多被派往錦衣衛當差,至于守序逐欲者則是東廠督公的最愛。而被劃入變通逐欲群體的學子,則往往會被最神秘、最陰暗,也實力最為強大的西廠笑納。
當然,在實際的擇取過程中,各部衙門也經常會根據實際的需求挑選一些合適之人,并非一定遵守某種既定的規則。
“看來這個世界對人心的掌控,還是很苛刻的。”
最起碼在舊世界中,姜白歸從未聽說過在孩童之時就根據品性給人分類的行為,這樣的分類方法有多少的準確性他不知道,但是至少在教育的側重上,學院對那些天生就懂得遵守秩序的學子和從小就學會變通的學子肯定是不同的,長此以往經過經年累月的刻意引導,這種性格上的差異確實有被無限放大的可能性。
那么,自己又應該選擇哪條路呢?各部衙門肯定不適合,他沒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在官場的爾虞我詐之中。宗派和家族也不是首選,修真者之間的爭斗往往不死不休,貿然陷入其中定然弊大于利。散修當然也不需要考慮,單單是修真資源的匱乏就阻擋了無數人的成仙之路。
正在其皺緊眉頭思慮未來道路應該如何發展時,同齡的幾個孩子蹦蹦跳跳的闖入藏書堂中。
“嗨,白龜,你咋又自己偷出跑來啃書本啊?快出來一起玩捉迷藏,這次輪到你扮鬼了!別想耍賴!”一個胖墩墩的小男孩氣哄哄的喊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