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公臣趁機加把火道:“圣上切莫放虎歸山,一時仁慈,帶來的也許就是無止境的殺戮。”
晏平帝有些動搖了,對于他來說,不殺這二人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的仁慈罷了。但如果殺了他們能得到如此巨大的好處,那么何樂而不為呢?
“父皇不可。”
晏平帝有些不悅地瞥了一眼李晙,沒好氣地問道:“你又有什么理由?”
“也落部總領草原六十四部落百年而有今天,此戰雖斬殺敵軍良多,但四散潰逃者亦不在少數。胡人逐水草而居,北方關外盡是草原,想要徹底覆滅這些草原上的部落,耗時耗力耗物。且今年以來,我軍連番作戰,國庫損耗巨大,正該休養生息,窮兵黷武乃是取死之道,國力虧耗,百姓困苦,若碰上天災人禍則叛亂不遠矣。何況我朝百姓長于種植,若要他們改變習性適應關外的生活,難度不小。而不能遷移國內百姓充實關外,那么我軍耗盡心血打下來的草原到頭來也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罷了。因此,兒臣懇求父皇放過他們兄弟二人,同時冊封也里明為也落部新任的大汗。”
李晙說的也不無道理,國庫壓力才是最根本的。不然晏平帝再怎么昏頭也不敢輕易斷前線的糧草。
陸文安說道:“晉王此言差矣。此戰我軍大獲全勝,俘虜敵軍無數,且同時得到了大量的牛羊馬匹等戰利品,足以彌補此戰的損耗了。”
“哦,是嗎?不知道戶部尚書大人是怎么看的?這些戰利品是否如陸相所說,可以填補國庫的空虛了?”
魏光祿不情不愿地說道:“啟稟圣上,實際如何戶部還在統計,但按照現在的名冊記錄來看,這些戰利品并不能完全填補此戰的損耗。”
“這是為何?”
“雖然牛羊馬匹著實不少,但也僅限于此,這些草原部落確實與我朝風俗迥異。”
晏平帝的心再次動搖。國庫乃是一朝之根本,因為國庫虧空導致亡朝的可不在少數,這種基本的利害關系,晏平帝還是拎得清的。
晏平帝再次問道:“難道冊封他二人就能解決此事?”
這不僅是晏平帝的疑問,朝堂上其他的大臣也是做如此想的。
“兒臣是想也里明在繼承也落部大汗的同時,再由父皇冊封其為我朝的汗王,也落部向我朝稱臣,永締友好盟約。也落部可以派子弟來我朝學習,我朝也可以向草原派駐官員,協助他們共同管理草原。鼓勵雙方百姓交往,開放邊關貿易,互通有無。”
李晙是想趁此機會打入草原,將中原的文化帶過去,促進雙方百姓的交流融合,消除彼此的仇恨和歧視。日積月累,逐步將這些地方納入到縉云國的國土之內。
細水長流,這種想法耗時長久,不穩定性多,但對于此時的縉云國來說,卻是一個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關外大草原的好機會。
吏部尚書方大成對此率先表示贊同,很快眾多的有識之士紛紛站出來贊同李晙的觀點,晏平帝見此,徹底心動了。
“晉王言之有理。宣旨,冊封也里明為汗王,三日后舉行慶典,締結兩國友好盟約。”
“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