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車站在紅色的數字隧道傳送車底下,向宇航員立正,敬禮。
他雙腿并攏,左手緊貼褲子中縫,右手貼在眉毛上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大車頭盔的耳機傳出一個女人短促的聲音:“立正,敬禮”
隧道車里的五名宇航員,站在隧道車落地玻璃前,立正,向參加《鹽礦7號實驗室》模擬實驗的所有設計人員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一個宇航員的頭盔下。露出了一小段烏黑的頭發。
她就是這個項目,未來太空捕捉的操作者李新迪博士,中國本土培養的第一個外太空宇航員。是的,她是女的。航天大學金屬材料學博士,42歲,星際飛行員。她也是外太空捕捉的總指揮。同伴們都叫他“新迪”。
新迪神情嚴肅的望著大車剛毅的面孔和他臉上的傷疤,她從大車的眼睛里看到這次模擬失敗,在大車的心里造成的沮喪和失落,她無法用語言安慰她。
但新迪知道,未來太空中的生命,就是下面這個刀疤臉的男人所掌控的,陸地實驗的任何失敗,都將導致自己和同伴在太空中生命的終結。
紅色數字隧道車飛快的消失在隧道的深處,在大車的腦海里留下了五個宇航員向他敬禮的畫面。
《全息影像車間》里,海青接通工程師的頭盔對講:“秦工,請不要下班,我申請,復合所有工程模擬數據。”
“我現在向《國家航天局XH663項目組》指揮部提出申請《WY300》工程復合命令。”海青說。
這是《國家航天局XH663項目組》鹽礦工程設計中心的一項糾錯命令。為了避免各專業人為的出現設計錯誤,各項目組的首席設計師每個月都可以申請二次《WY300》工程復合命令。
每個申請命令的人都會有二組密碼,報告這個密碼,就可以開啟設計中心的審查程序。
《國家航天局XH663項目組》批準這個命令后,每個專業,每個參與的設計人員都要對自己的設計工作寫出詳細的報告,并接受設計中心專家組的復核調查。
海青:“《國家航天局XH663項目組》指揮部,我申請《WY300》工程復合命令。《鹽礦7號實驗室》工程模擬事故調查。”
“請說出你申請的復核工程名稱,地點,復合號碼。”
“工程名稱《鹽礦7號實驗室》地點:《全息影像車間》時間......《WY300》工程復合號碼XC663-WECKLV1”
“命令:批準《鹽礦7號實驗室》的工程符合程序。請數字中心,災難預測中心,建筑,結構,給排水,暖通,電力通風專業總師予以配合。”頭盔耳機里清晰的傳來項目指揮部的命令。
海青:“延飛,你回設計中心把我的電腦拿來,崗子(王德崗化學纖維專家)、老謝(謝洪天紡織機械專家)、寶玉(賈寶森通風空調專家)你們都過來。”
“大維(姜仲維氣象專家)你也過來坐。全息影像的秦工,趙工也請你們過來。”
七個人圍在一起坐在《全息影像車間》的地面上。
海青:“各位同事,兄弟們,《鹽礦7號實驗室》所有的設計資料,包含地質資料,水文資料,結構的樁基,承臺,鋼筋型號,水泥標號,沙石配合比所有的資料我們必須一個個的數據開始校對。《全息影像》需要配合方案圖,一段段的顯示。會非常麻煩,但也只有這個辦法了。必須找出失敗的原因。”
“麻煩大家了。估計今晚上睡覺是沒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