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警官根據女童尸體的切割工具,還有上面殘留的木屑來判斷,兇手極有可能是一個木匠。
他查到木材加工鋪王達家里的時候,卻發現王達已經被殘忍的殺害并肢解在家中了。
從現場的情況來看,兇手是在殺害王達之后,換上了王達家中干凈的衣物而后逃離的作案現場。
案情已經明了,可是殺人動機是什么呢?
王達掐死五歲女童并碎尸掩埋的動機是什么?兇手殺死王達的動機是什么?
王達和這個五歲女童究竟是什么關系?女孩身上的瘀青是怎么來的?
也許兇手是這個五歲女童的父親,來這里為女兒報仇。
當然,這只是王警官根據現場情況的一個推測。
本案還有很多疑問需要解答,這些問題不弄清楚,本案將永遠不會明了。
這個木材加工鋪左右都有鄰居,他們長期和王達做鄰居,對他一定有所了解。
在傳統刑偵中,調查走訪是必不可少且非常簡單有效的方式。一個目擊證人就可以直接改變案情的走向,目擊證人的一句話,有時候要比現場直接帶給我們的線索還要有效。
木材加工鋪的左右鄰居分別是一個汽車維修廠和一個跑長途運輸的司機,房子的規格和王達家一樣,都是一個小平房,前面有個大院子。
這是最傳統的居住模式,與鄰居家只隔著一道紅磚矮墻。遠親不如近鄰,鄰居之間的關系還是比較密切的。
調查走訪不是審訊嫌疑人,在非必要的情況下警方不會打擾居民的正常生活。現在是早上七點鐘,隔壁的汽車維修廠傳來聲響,兩扇黑漆大鐵門被打開,發出吱吱的聲響。
王警官立刻走向隔壁的汽車維修廠,老板剛剛打開大門,看著王警官走進院子都懵了。心想今天這么順利嗎?剛開門就有生意上門。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上門的不是修車的客人,而是一名刑警。
讓他更沒有想到的是,就在和自己一墻之隔的鄰居王達家中,剛剛發生了一起命案。
“警察。”
王警官二話沒說,直接向他出示了自己的警察證件。
這個汽車維修廠的老板叫劉克明,在這里開了十多年汽車維修了,他爹就是干這個的,所以他也干這個。像這種手藝活,子承父業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
劉克明和王達做了七年的鄰居,七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人和每天朝夕相處的鄰居成為朋友,也足以讓兩個陌生人變得熟悉,變得相互了解。
常人見到警察上門都是懵的,劉克明也不例外,不過他的第一反應不是警察上門找自己做什么,而是警車壞了,警察來修車。
“王達你認識嗎?”王警官開口問他。
劉克明又懵了,定了定神,有些好奇地問王警官:“王達怎么了?他犯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