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自從我創造了‘成語法’之后,他們對我,那個是五體投體、奉若神明。整天這個是讓我代人捉刀,幫助寫作文;或者那個讓我當槍手代筆,幫忙寫日記。”
“這么說吧,那一年里的,我的零食全都由他們包了,上下學的路上,書包從來都沒有自己背過。”
“他們也都尊稱我為‘成王爺’,‘成語之王’。”
“是是,成王爺,這個綽號起的妙。”肖瑞說到。
“可是四年級上學期的時候,其中的一個,父母發現他零食花費太高,就進行了縮減,結果他不得已,就另立山頭、奮發圖強。”
“最后經過左思右想、搜腸刮肚,大量的潛心研究之后,搞出了一個什么,‘諺語’”
“我寫‘水道渠成’,他就寫‘水到灘頭自有溝’;我寫‘順理成章’,他就寫‘車到山前必有路’;我寫‘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他就寫‘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另一個發小,從此就稱他為‘諺王’,‘諺語之王’。”
他的出現,影響了我的地位及形象,我就說他‘邯鄲學步’,他卻說自己是‘青出于藍勝于藍’;我說他‘東施效顰’,他就辯稱自己是‘長江后浪推前浪’。”
“好像是處處與我對著干,我就偏不叫他‘諺王’,我叫他‘閻王爺’。”
“后來我們爭斗了好多次,結果是平分秋色、不想上下。
唉,我是大意失荊州啊,最后落得個半壁江山都沒了。”
“四年級下學期,我的零食變少了不說,另外那個發小,也是一天幫我背書包,一天幫‘閻王’背書包。”
“到了五年級上學期的時候,那第三個發小,不知道怎么的,開始茁壯成長了,在我們三個人當中,成了個子最高,體格最強的人。”
有一天,是周六或周日,我不記得了。
我們三個人都坐在我家,一起在寫作業。
正當我們作業都快完成的時候,他突然提議說道:“你們倆個,
(本章未完,請翻頁)
好久都沒有比賽了吧?不如今天我們來玩個游戲,怎么樣?”
“什么游戲,好啊?”正愁著一會去玩什么呢,‘閻王’立刻說到。
“快快快,怎么玩?快說。”我也有點迫不及待地命令道。
“首先,咱們說說規矩啊,誰贏了誰就是老大。”
“沒問題,俗話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閻王’首先進行了表態。
“這個自然,我肖方愿賭服輸、甘拜下風。”我也同時表示同意。
“還有,輸了的,下一周的零食他得全包,書包他得來背。”
“對,理所當然。”
“好,絕無怨言。”
“快說,怎么玩?”我和閻王最后都幾乎同時說到。
他就拿起五年級上冊語文:“就以這本書為題,咱們隨便翻一頁,從上邊往下,找到第一個詞語,然后,還是按照以前的比試方法來比,誰的字數最多誰算贏。”
我當時想,經常與閻王比試,他會的諺語好多都是三五個字的諺語,所以總體來說,我們是‘半斤對八兩、拳頭對巴掌’,平分秋色、勢均力敵。
于是我看著‘閻王’說到:“這誰怕誰啊,來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