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長安城內外下起了雨。雨水凄凄瀝瀝,從瓦檐上如流珠般墜下,整個青石板街的水流如同小溪一般。
劉伯陵的大軍營內燈火通明,整裝待發。
“衛關是長安的北門戶,守軍三千,明早務必攻下,至于東面的古關,不用去管他,留下五千防守就好。”劉伯陵看著地圖下達著作戰命令。
“那長安城內派援軍來如何是好?”一位將領問道。這其實是所有將領想問的問題,他們并不知道下毒的事,所以很奇怪一向嚴謹到兵力部署會詳細到都旗(軍隊最小編制,百人,以旗為號)一級的人,如今怎么會不考慮長安方面的援兵問題。
劉伯陵看了看眾位將領,說道:“長安不會來人了。你們做好準備,明日五更攻占衛關,然后,直驅長安。”
所謂衛關,是長安北面官道上山谷間的一個小城,它本是關道上的一個關隘,然后人越來越多,成了一個小小的城池。衛關谷寬不過百丈,兩面是山,只有南北兩面有城墻,因為西面是河,所以城墻東面修到山下,西面只到河邊。
“你想怎么打衛關?”廖山問道。
“怎么這么問?”劉伯陵說道。
“別說你只是想強攻,這不是你的作風,況且我知道你調了兩營兵出去。”
“哈哈,沒什么事,你和我走。”劉伯陵說道。
兩人快馬而來,不一
(本章未完,請翻頁)
會兒便走到距離衛關不到五里的山前,引路上山,發現那兩營士兵在這砍木頭。
“你帶我來這看什么?”廖山問道。
“昨日我巡查地形,發現在去衛關的路上,這里雖不是最窄,但卻是山體最為高峭的地方,于是我就想,如果把這里堵了,河水自然會暴漲,然后直接水淹衛關就好了。”劉伯陵說道。
“對啊,好辦法!”廖山驚奇道。
“那你調兩營兵是來開山?”廖山隨即問道。
“不是,一營來開山,另一營在二里外的拐角處阻擊衛關的來敵。”劉伯陵說道。
“你是怕衛關的人來阻止開山?”廖山說到。
“是,還有個打算,為了減少生靈涂炭,我已經寫信給衛關的關衛,告訴他我的想法,就看他怎么選擇了。”
“他會怎么選擇?”
“明智之舉是信,然后把百姓遷走,愚蠢之舉是不信,然后等死。
“你怎么不覺得他會投降。”廖山問道。
“是你你降嗎?”劉伯陵反問道。
“不會,我們是反賊耶!”廖山說著,兩個人對視輕輕一笑。
“你怎么不讓全來?”廖山問道。
“地方就這么大,全來反而施展不開,況且他們別有他用。”劉伯陵說道。
兩人對話間,兵士
(本章未完,請翻頁)
正在緊急的忙碌著。首先要砍出來一段隔離帶,防止雨來前大火會燒向別處,也將砍下來的柴禾堆放在山石處,又在山谷里將火藥埋好,以用來炸開堰塞湖之用,這地點要遠的十分精確,不然山火之熱便可引爆,這就前功盡棄了。然后在山上點火,不多時已經將天染的通紅,兩課時辰后,山雨便來,雨打在燒的許久的山石上,啪啪做響,山石經火燒雨澆碎裂開來。之后東岸的燕軍開炮轟山,不多時山體塌方滑坡,在山谷里便形成堰塞,隨著雨水的降落,堰塞湖的水位越來越高。
衛關的關守本來是不信劉伯陵的這封信的,但晚間時守衛便報來異常,說今年初雨已來,可是這河水不漲反降,而且降的有點多,關守聯想到信,忙去冒著冰雨查看,發現果然如此,心里大驚。忙叫人去通知關內百姓搬到走,又派兵力去關的上游查看,恰巧遇到山上伏擊的燕軍,飛矢流石之下死傷大半。
衛關內百姓冒雨遷行,哭喊叫罵聲不覺于耳,為了逃避不知何時會來的洪水,百姓紛紛跑到山上避難。
正在關內亂做一團的時候,喊殺聲傳過來,不多時,燕軍騎兵便沖進大開大敞的關門內,隨即燕軍主力也攻入關內,三千人守衛的衛關,如此戲劇的便易了手。廖山登上城墻,發射了一發信號彈,煙火穿破云霄爆炸,劉伯陵知道得手了。隨即示意點燃火藥炸開堰塞湖,隨著一聲巨響,堰塞湖被炸開,河水奔流而下,但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如洪水猛獸,并未沖擊到岸上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