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幾天也就這樣晃晃悠悠的過,快遞包裹一個接一個的到家,日子一天天的過,眼瞅著崇禎回家的日子一天天臨近了,日常嘴碎的李銘話也越來越少。。。
崇禎的心情也很復雜,一方面有著回去大干一場的沖動,另一方面,內心也有不舍,轉眼間,時間已經來到了崇禎來后的第九天。
為了預防蟲洞隨時會打開,李銘和崇禎,今天兩人哪兒都沒去,一直守在家里,衛生間的走廊外,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東西。
“老朱,咱也只是個小老百姓,沒辦法幫你太多忙,我把從小學到大學能找的物理,化學,數學,政史地的教程全給你裝硬盤了,太陽能發電組和筆記本給你準備了兩套,您過去記得找人謄抄下來,電子設備說壞就壞,以防萬一,這些東西的重要性您也知道。”
李銘傷感到。
“銘哥兒何須如此,銘哥兒的幫助,讓寡人和大明已經是受益匪淺,由檢在這兒先謝過銘哥兒大恩,將來若是由檢真能逆天改命,重整山河,再續我皇明江山,定會為銘哥兒樹碑立傳。”
崇禎起身對著李銘深深一揖,李銘這次卻沒有推辭。
“得了吧,我可不是為您和大明,只是不想我華夏子民再遭如當年蒙古南下時一般的橫禍了,若不是別人都撐不起來我漢家天下,大明亡則亡了,關我何事。老朱,對老百姓好點兒,他們已經很悲慘了,他們才是撐起華夏江山的支柱,而不是什么儒生和宗室。”
“由檢曉得,銘哥兒可還有什么囑托。”
今天的崇禎格外謙遜,面對李銘的大逆之言,也是心平氣和。
“還有就是,回去之后,一定要把權利握住了,重啟廠衛,而后軍權,別聽那些酸儒忽悠了,我朝太祖就說過,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屆時,兵權在手,那些個朋黨酸儒勛貴,李自成殺得,韃子殺得,您也可殺得,別說那些首鼠兩端的背國忘恩之徒,就算是史料上為您殉國的大臣酸儒,只要攔路,必要時,也可殺得。”
“再就是短期內您別對那些技術資料抱太大希望,工業的發展,離不開產業鏈的支撐,現在您在我家看到的每一件東西,背后都代表著一個無比龐大的產業鏈,這些都不是大明能做到的,如果從頭開始,從無到有短期內太難了。”
“不論是種子,還是資料,在您有足夠的控制力之前,切記不可外泄,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按照之前的計劃,在完全控制陜西一代之前,切記不可拿出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還有皇室,國家有出路,朱氏家族才有出路,世界已經變了,也許對您來說很難,但是改制在全世界,不久的將來,已經是歷史的潮流,若不能順勢而為,魚死網破,玉石俱焚,幾乎就是注定的。”
“此時正值京師大疫,我是個外行,不過最近網上查過不少資料,問過不少人,這冊《防疫條例》乃是我這幾日整理所得,另外老朱回去之后可尋名為吳有性的赤腳郎中,此人對疫病防止建樹頗深,可祝您一臂之力。。。”
李銘在一旁滔滔不絕,崇禎認真的聽著,仿佛要將李銘的每一個字都刻在心里,時間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深夜。
“老朱啊,其實之前我們說的很多東西,都是我們理想化的結果,您此去需要面對的實際困難和意外還有很多,若真是事不可為,就別硬撐了,帶著嬸嬸,烺哥兒,昭仁她們,找個小山溝,隱姓埋名,活下去吧。。。”
李銘知道這方面勸不了崇禎,但依然忍不住出聲勸到。
“寡人知道。”
也許是為了寬慰李銘,崇禎這次沒有反駁。
“老朱,要不別回去了吧,在這邊挺好的。。。”
明知道沒什么可能,李銘還是忍不住說出了這句話。
“銘哥兒啊,之前你跟寡人說到責任一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責任,對家庭,對社會,對工作,而大明就是朕的責任,現在朕知曉了,過去的崇禎,其實就是一個目光短淺,能力平庸,爭勝好氣,剛愎自用的皇帝。”
“朕不是一個好皇帝,愧對先祖,更愧對天下百姓,但是這大明依然是朕的責任,那邊有朕的子民,朕的家人,若是天要亡我,朕回去,也算死的其所,你曾說朕就算死了,也贖不了罪,彌補不了對百姓的傷害。”
“你說的有理,然而朕依然會盡朕最大努力去彌補。銘哥兒的大恩大德,這幾天的再造之恩,若是真有黃泉地府,且容由檢來世再報!銘哥兒無需再勸。”
崇禎目露堅定,臉上帶著的微笑,平靜的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