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三感嘆道:“神奇,真的是太神奇了。”
蘇林拿起一把剛剛做出來的斧頭,把幾根木柴劈斷,然后遞給牛三,“這把斧頭,換你們一頭牛,愿不愿意?”
“這是真的嗎?愿意,我們當然愿意!”牛三激動地回答。
“我們再來看看陶罐,可以用來裝水,也可以煮肉,換一張貂皮可好?”
“沒問題,我明天就把貂皮送過來。”
蘇林一一向牛三介紹他們的商品,定好每一件東西的價格。
到了傍晚,牛三拿著蘇林送給他的小禮物,滿心歡喜地帶著著族人離開。
蘇林將他們送出門后,轉頭對大力道:“做一批青銅小刀,作為禮物送給附近部落的族長。”
“為什么要送給他們啊?”小蠻依然不明白蘇林這樣做的目的。
大力也接口道:“就是,還有牛三這群人,明明是過來搶我們東西的,我們還要拿肉出來給他們吃,還送他們禮物,我想不明白。”
蘇林笑道:“我們只是一個小部落,不可能跟這么多部落作對,我送禮物給他們,他們便不好意思直接搶我們的東西了。”
不久之前,蘇林看了一本心理學的暢銷書——《影響力》,作者是美國羅伯特·西奧迪尼。
書中的第二章,蘇林學到了一種威力巨大的武器——互惠原理。
我們的文化講求“禮尚往來”,當我接受別人一個禮物時,我內心深處對他就會有一種虧欠感,這種虧欠感迫使我必須還對方一個禮物,或者給予對方一些幫助。
08年汶川大地震,巴鐵將國家戰略儲備的22260頂帳篷全都無私地奉獻了出來,第一時間送到汶川。他們把飛機的坐椅全部拆掉,只為了多裝幾頂帳篷。
因為我們國家在他們有難的時候,曾經為他們提供幫助,所以當我們有難的時候,他們立即傾其所有,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著名考古學家理查德.李基認為:正是因為有了互惠體系,人類才成為人類。他說:“由于我們祖先學會了在‘有債必還的信譽網’里分享食物和技巧,我們才變成了人。”
當這套互惠原理被有心人掌握時,會發揮出極大的威力。
印度有個教會,他們的信徒在向路人募捐前,會先拿出一朵花贈送給路人,再向他們提出募捐請求。
收到“禮物”的路人,在心理上有了虧欠,往往很難再拒絕他們募捐的請求。
即使這朵花并不是他們所需要的,可能走幾步就會扔到垃圾桶,他們卻因為這朵花,捐出更多的錢。
賣高價保健器材的商家,往往會先給那些老人家送小禮物,陪他們聊天,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
最后再向老人家推銷那些保健品和器材時,老人家往往很難不掏錢買他們的產品。
所以,不要責怪老人家們太蠢,而是這些騙子們的手段太高明了。
要對付這種手段,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遠離他們,不要接受他們的禮物。
蘇林現在也是使用同樣的手段,先給周圍部落的族長贈送禮物,贏得對方的好感之后,再把產品銷售給他們。
與那些騙子不一樣的是,在蘇林的交易當中,雙方都能夠獲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