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物件已經講了四個,還剩最后一個,那個造型怪異的石頭。
這塊石頭是長方形,凹面呈腰狀,長約38厘米,寬10厘米左右,厚約15厘米。上面用楷書寫著銘文。
鄭三生開口說道:“這塊石頭,上面寫著‘龍朔元年鐫,師墜腰石,盧居士志,桂林龔邦柱書’的銘文。從銘文的內容上來看,這塊石頭應該是寫的六祖慧能,被稱之為六祖墜腰石。”
“上面的典故是說六祖往黃梅禮五祖,五祖令曹廠舂米,六祖為增加體重,把石束于腰間。唐龍朔元年,慧能受衣缽南歸,石留黃梅。”
“所以,這塊六祖墜腰石是贗品,真品目前還尚存在湖北黃梅五祖寺里面。”
到這里,鄭三生將五個物件全都講解完畢。臺下報以熱烈的掌聲。
然而就在此時,謝文卻是陡然間站起來,大聲說道:“慢著!我認為鄭三生說的不對!”
謝文的話頓時讓所有人的視線都集中到他的身上,所謂萬丈矚目不外如是。
謝文非常享受這樣的目光,他慢悠悠的往前走到鄭三生的身邊,緩緩的開口說道:“這件六祖墜腰石,雖然并不是在黃梅五祖寺里的那一件,但的確也是件真品。”
“在《王驤陸居士全集》中《壇經述旨附錄·六祖大師事略》中就有關于這段的記載。‘師墜腰石,鐫‘龍朔元年盧居士志’八字。此石向存黃梅東禪。明嘉靖間,粵中宦者于彼請歸于曹溪,今尚存。’所以,按照記載來說,這塊也是六祖墜腰石,雖是明代仿品,但卻也算的上是一件文物真品。”
說完這些,謝文極為得意的看向鄭三生。
謝文這段話說的有理有據,引經據典,極為合理,現場不少人都跟著點起頭來,反倒是臺上的沈老面色越發陰沉,而季老更是張大嘴巴,顯得很是詫異的模樣。南海的兩位裁判皺著眉頭沒有說話,而方珣則饒有興致的將目光盯在鄭三生的身上。
鄭三生嘴角輕笑,不疾不徐的開口道:“首先,這件墜腰石的一側形狀是特意打磨形成的半彎形狀,打磨工藝極為精湛,宛若刀削一般。古代對于石塊的打磨,受制于器具材料的原因,不可能做到這種程度的一刀切。”
“其次,五祖山上的石頭屬于花崗巖石,即便是按照經典所說歸于曹溪的仿制品,從曲江這邊取原石仿制,那所用的石料也應該是青紅色的砂石,也就是我們平日里所說磨刀石的那種材質。可是再看這塊石料,整體呈現出紫紅的色澤,金石味足,更像是蕭山石。所以,無論從哪方面看,這塊石料都不可能是真品。”
“最后一點,謝文剛剛說的那段典故我也知道,但六祖墜腰石的真品在黃梅五祖寺里這一點毋庸置疑。而謝文你所說的明代那件仿品,三年前在滇省舉辦的佛教崇圣論壇上有展出過,現收藏于桂州的南華禪寺之中。所以今天在現場的這件六祖墜腰是,怎么都不可能是真的!”
鄭三生的話將謝文剛剛講的證據一點一滴的打碎,只顯得他引經據典帶來的所有論證都像是一場笑話。
沈老看著臺上的謝文深深的嘆口氣,眼神中難掩失望的神色。
之前,雖說知道謝文有些許傲氣還有小心眼的毛病,但平時他表現的都還算是克制,也都無傷大雅。但今天謝文的所有表現,簡直是把自己狂妄自信愚蠢無知的一面給表現的淋漓盡致!
但終究還是自己悉心教導多年的學生,沈老的心中還是有著不忍,他忍不住的開口說道:“鄭三生講的很好,他給出的答案也正是我們裁判團最終的答案。第二輪比試到此結束。除鄭三生之外,還有謝文、陳星辰共三人晉級。稍后我們開始今天的最終比試……”
沈老的打斷讓這件事到此就畫上句號。而這三人晉級最后的對決也沒有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畢竟第一輪的時候這三人的表現跟其他參賽者就有著斷代般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