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里,至圣先師搖頭道:“陳平安,你只是像劍修,太不像我們儒生了。”
青同都有點擔心陳平安了。
這句話,分量可不輕!
關鍵還是至圣先師親口說的!
至圣先師一手負后,一手輕輕按住欄桿,“要不是當時這件事影響極其深遠,道祖離開了蓮花小洞天,還拉上了另外那位,邀請我去那邊商議那場萬年之約,齊靜春自己又下定了決心……”
這位老夫子突然蹦出一句三字經。
呂喦立即咳嗽一聲,提醒至圣先師你在自己的儒家弟子這邊,多少注意點身份。
(本章未完,請翻頁)
至圣先師冷笑道:“擱在咱們浩然天下,白玉京那倆王八蛋,一巴掌一個,但凡濺出點血,就算我不會打架。”
呂喦笑道:“這種話,至圣先師說說就好,陳平安你聽聽就好。”
人生世事多無奈,至圣先師也難免。
齊靜春在驪珠洞天的當仁不讓,白也孤身仗劍趕赴扶搖洲,一人劍挑蠻荒八王座,醇儒陳淳安肩挑日月,不惜一死,攔阻劉叉返回蠻荒天下……
此外還有那么多的文廟陪祀圣賢,書院君子賢人和普通儒生,那么多的山下將士武卒,在各自戰場,慷慨赴死。
這就像人間最得意的白也,在扶搖洲身陷重圍的戰場中,曾經說過一句,有些話,我說得,至圣先師都說不得。
得是多么讀死書的人,才會覺得只有強者才能開口講理,才會覺得只有強者才配擁有道理。
在我浩然天下,萬世不易不移之物,不是至圣先師和書上道理,不是任何一位十四境修士,唯有千秋凜然的天地正氣。
青同聽得頭皮發麻。
小陌倒是半點不覺得奇怪。
因為知道萬年之前,天地間最早那撥“書生”的脾氣。
身材高大的老先生伸出手掌,按住年輕人的腦袋,沉聲道:“有人問‘以德報怨,何如?’有個老不死的家伙,也就是我了,我早就給出答案了,‘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在儒家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極為輝煌璀璨的歲月。
天外,禮圣領銜,率領儒家陪祀圣賢,與龍虎山上代大天師在內的眾多大修士,一起跨越星辰,主動追殺神靈余孽。
天下,游士如云,尚未門閥林立,人間百姓多有雄健之氣,血氣方剛,恩怨分明,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
而更早之前,浩然天下文廟尚未建立,老夫子昔年遠游天下,教化人間。
除了身邊帶著一大幫的嫡傳弟子,也就是后來中土文廟七十二陪祀圣賢。
此外,也千萬別忘了至圣先師也是佩劍遠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