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騎一路蜿蜒北上。
路途積雪深重,化雪極慢,山山水水,幾乎不見半點綠意,不過終于有了些和煦日頭。
這一路曾掖見聞頗多,見到了傳說中的大驪邊關斥候,弓刀舊甲,一位位騎卒臉上既沒有驕橫神色,身上也無半點殺氣騰騰,如冰下河水,緩緩無聲。大驪斥候只是稍稍打量了他們三人,就呼嘯而過,讓膽子提到嗓子眼的高大少年,等到那隊斥候遠去數十步外,才敢正常呼吸。
還見到了成群結隊、倉皇南下的豪門車隊,連綿不絕。從扈從到車夫,以及偶爾掀開窗簾窺視路旁三騎的面孔,人人自危。
曾掖看到了陳先生停馬路旁,等到車隊遠去,才繼續趕路,然后在路上看到了一只滾落在地、主人無暇顧及的小箱子,陳平安翻身下馬,打開箱子一看,里邊裝著古籍,隨手翻開其中一本,鈐印有幾枚藏書印,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字體,不同的讀書人。陳平安抱著箱子,回首望去,想了想,沒有將這只遺棄書箱還回去,暫時收入咫尺物中,繼續上馬趕路。
馬篤宜沒話找話,打趣道:“呦,沒有想到你還是這種人,就這么占為己有啦?”
曾掖難得有膽子說了句打抱不平的言語,“別人不要的東西,還是書籍,難道就這么留在泥濘里糟踐了?”
陳平安搖頭道:“他們是在逃命途中,你哪怕耽擱人家趕路片刻,都會有不可預知的結果。”
曾掖瞥了眼馬篤宜。
馬篤宜翻了個白眼。
此后一位寄身于狐皮美人符紙當中的女子陰物,在一座沒有遭受兵禍的小郡城內,她用略顯生疏的本地鄉音,一路與人打聽,終于找到了一座高門府邸,然后一行四位找了間客棧落腳,當晚陳平安先收起符紙,悄然潛入府邸,然后再取出,讓她現身,最終見到了那位當年離鄉赴京趕考的英俊書生,書生如今已是年近半百的老儒士了,抱著一位微微酣睡的年幼嫡子,正在與幾位官場好友推杯換盞,眉眼飛揚,好友們連連恭賀,慶祝此人因禍得福,結識了一位大驪校尉,得以榮升這座郡城的第三把交椅,好友們玩笑說著富貴之后不忘舊友,并未身穿嶄新官服的老儒士,哈哈大笑。
狐皮女子陰物神色黯然,似乎有些認不得那位昔年青梅竹馬的書生了,可能是不再年輕的緣故吧。
離開府邸后,狐皮美人陰物與陳先生一起走在寂靜的街道上。
陳平安突然說道:“那個孩子,像他爹多一些,你覺得呢?”
女子嗯了一聲,驀然開心起來,“好像是唉!”
在那之后,離開了那座大驪鐵騎根本瞧不上眼的小郡城,三騎繼續往北。
在一座需要停馬購買雜物的小縣城內,陳平安路過一間較大的金銀鋪子的時候,已經走過,猶豫了一下,仍是轉身,步入其中。
其中有兩位老人,兩位少年,都是店里伙計,各自忙碌。
陳平安掏出一顆石毫國官印金錠,折算換成官銀和一堆銅錢。
兩個鋪子里邊的老師傅都沒插手,讓各自帶出來的年輕徒弟忙活,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市井坊間,養兒子還會巴望著將來能夠養老送終,師傅帶徒弟,當然更該帶出手腳伶俐、能幫上忙的出息弟子。兩個差不多歲數的少年,一個嘴拙木訥,跟曾掖差不多,一個眉眼靈氣,陳平安剛跨入門檻,聰慧少年就將這位客人從頭到腳,來來回回打量了兩遍。
陳平安給了金錠,按照如今的石毫國行情,取了稍稍溢價的官銀和銅錢,交談之時,先說了朱熒王朝的官話,兩位少年有些懵,陳平安再以一樣生疏的石毫國官話開口,這才得以順利交易,陳平安就此離開鋪子。
店鋪內,在那位棉袍男子離開鋪子后。
木訥少年依舊沉浸在給店鋪掙了筆錢的喜悅當中,然后給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踹了一腳,順著后者的視線,木訥少年才發現兩位幾乎時時刻刻都要拌嘴吵架的各自師傅,破天荒坐在了一起,認認真真商量起了事情。
陳平安回到馬篤宜和曾掖身邊后,馬篤宜笑問道:“小小縣城,這么點大的鋪子,結果就有兩個練氣士?”
陳平安點頭道:“應該是在挑選弟子,各自看中了一位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