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不會發生傾盡國力的大戰,邊軍怎么折騰都沒有后顧之憂,兩國歷代皇帝多有默契,盡量不會同時使用喜歡打殺的武人坐鎮邊境,只不過荊南國如今外戚勢大,十數年前,就有一位正值青壯的勛貴外戚主動要求外調南邊,厲兵秣馬,打造騎軍,數次啟釁,而五陵國也難得出現了一位崛起于邊境、精通兵法的本土儒將,前些年負責北地防線,所以近幾年就有了一系列小規模廝殺,十年前,如果不是王鈍剛好游歷邊關,無意間擋下了荊南國的那支精騎毫無征兆地叩關突入,說不定五陵國就要淪陷一兩座邊境重鎮,當然奪也奪得回來,只不過雙方戰死沙場的將士武卒,一定會是百年之內最多的一次。
陳平安和隋景澄兩騎,在一處沒有重兵把守的五陵國小隘,遞交關牒,走過了邊境,隨后沒有走荊南國官道,依舊是按照陳平安的路線規劃,打算揀選一些山野小路過山過水,尋險訪幽。
結果入境都沒多久,在一處僻靜徑道,遠觀了一場狹路相逢的廝殺。
是兩撥斥候,各十數騎。
南下精騎,是五陵國斥候,北歸斥候,是荊南國精銳騎卒。
隋景澄疑惑道:“一向是荊南國蠻子南下掠關襲擾,怎么我們的斥候主動進入敵國地界了?”
陳平安說道:“這說明你們五陵國那位名動朝野的年輕儒將,志向不小。一個年少投軍,不到十年就做到一國邊境正三品大將的人物,肯定不會簡單。”
兩騎早早離開徑道,停馬于路旁密林當中,拴馬之后,陳平安和隋景澄站在一處樹上,俯瞰戰場。
荊南國一向是水軍戰力卓絕,是僅次于大篆王朝和南邊大觀王朝的強大存在,但是幾乎沒有可以真正投入戰場的正規騎軍,是這十數年間,那位外戚武將與西邊接壤的后梁國大肆購買戰馬,才拉攏起一支人數在四千左右的騎軍,只可惜出師無捷報,碰上了五陵國第一人王鈍,面對這么一位武學大宗師,哪怕騎了馬有那六條腿也追不上,注定打殺不成,走漏軍情,所以當年便退了回去。
反觀五陵國的步卒騎軍,在十數國版圖上一直不出色,甚至可以說是頗為不濟,但是面對只重水師的荊南國兵馬,倒是一直處于優勢。
所以隋景澄身為五陵國人氏,覺得兩撥斥候相遇后,定然是自己這一方的邊軍獲勝。
但是戰場形勢竟然呈現出一邊倒的結局,雙方斥候遭遇之后,徑道之上,沒有任何回旋余地,雙方斥候領袖也沒有半點猶豫。
兩國斥候,沒有任何嘶吼聲,皆是沉默策馬前沖。
前幾輪弓弩騎射,各有死傷,荊南國斥候小勝,射殺射傷了五陵國斥候五人,荊南國精騎自身只有兩死一傷。
抽刀再戰。
雙方一個擦身而過。
又是五陵國秘密入境的斥候死傷更多。
雙方交換戰場位置后,兩位負傷墜馬的五陵國斥候試圖逃出徑道,被數位荊南國斥候手持臂弩,射中頭顱、脖頸。
戰場另外一端的荊南國墜地斥候,下場更慘,被數枝箭矢釘入面門、胸膛,還被一騎側身彎腰,一刀精準抹在了脖子上,鮮血灑了一地。
位于戰場南方的五陵國斥候,只有一騎雙馬繼續南下。
其實雙方斥候都不是一人一騎,但是狹路廝殺,急促間一沖而過,一些試圖跟隨主人一起穿過戰陣的己方戰馬,都會被對方鑿陣之時盡量射殺或砍傷。
所以那位五陵國斥候的一騎雙馬,是以一位同僚果斷讓出坐騎換來的。
不然一人一騎,跑不遠的。
其余五陵國斥候則紛紛撥轉馬頭,目的很簡單,拿命來阻滯敵軍斥候的追殺。
當然還有那位已經沒了戰馬的斥候,亦是深呼吸一口氣,持刀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