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老人又難免心中唏噓,那劍氣長城屹立萬年,幾乎每百年就有一場廝殺,又該遭受了多少攻伐?
只是那個陳清都,脾氣確實犟得沒道理了,傳聞昔年道祖騎牛過關,陳清都都沒正眼瞧,一巴掌將某位王座大妖打回古井底部,陳清都也一樣視而不見。后來那道老二好不容易離開白玉京走了趟浩然天下,捉放一頭飛升境,據說陳清都差點就要破例仗劍離開城頭,道老二這才留下一座天地間最大的山字印倒懸山。
能讓道老二憋著火不砍人的,前有陳清都,后有老秀才。真相如何,已成懸案。說不得后世翻爛了老黃歷,都再找不出答案。
一樣的。
就像很多符箓于玄的昔年所作所為,一樣是如今浩然天下的眾多未解謎題。
哪個站在山巔的大修士,在那修行登高路上,身后沒有一連串的山水故事、登山痕跡留給人間。
例如至今流霞洲還有一座小國山岳,被于玄以一枚符箓托起懸空數丈高,長達六百年之久,符箓至今依舊光彩流轉,沒有任何靈氣渙散、符膽破碎的跡象。
據說是當時那一地山君行事乖張,不小心惹惱了云游至轄境的于玄,才被于玄小懲大誡。
于玄當年祭出那枚符箓之后,就返回中土神洲,只是放出話去,那山君一天不來山門與自己磕頭認錯,山岳就一天別想落地扎根。
事實上,那位小國山君其實早就找過于玄一次,但是于玄故意離山,在那山門苦等數年無果,只能無功而返。
一國山君哪怕比那山神、土地約束較少,可別說跨洲遠游,就連離開一國邊境,都已經極難極難。
尤其跨洲需涉水千萬里,聽說那尊山君歷經千辛萬苦,或借或求,動用了無數山水香火情,才好不容易走到了符箓于玄的山門外,結果得知仙師遠游他鄉,根本不知何時返回,仙人嬉戲人間也好,道心難測也罷。符箓于玄總之就是故意不見山君。
那山君苦熬了數年,給山頭當了好幾年門神,才磕頭離去,從頭到尾,始終沒有含恨一頭撞在山門牌坊上,都算那位山君心寬了。
也有那與道教符箓一派不對付、便與于玄不對付的山上修士,對此頗有非議,覺得于玄太不近人情,依仗境界,肆意欺辱一位小國山君。你符箓于玄既然開山本事天下第一,為何不干脆去穗山試試看?與一個別洲小國山君抖摟手段,算什么本事。
至于為何山岳被一枚符箓撐起懸空六百年,明明已經山根斬斷,山君神祠金身為何依舊穩固,轄境山水靈氣不減絲毫,看大熱鬧的從不在意這些小瑣碎。至于六百年來,那位戰戰兢兢的山君,一改往年跋扈作風,勤勤懇懇穩固轄境山水氣運,一日不敢懈怠,就顯得更加無趣了。
世事多如牛毛,興許不會當真殺人,可一一打殺的,卻是那些少年心性。
白也也與于玄一般好似未卜先知,笑道:“如此打算是真,王座難殺也是真。我需要憑借出劍,找出替死之法的破解之法。”
仙劍太白,鋒芒無匹,可是不落在真正實處,白也出劍再多,都無意義。
最少有一頭王座大妖,是某種意義上的不死之身,例如來浩然天下之前,其實就已經得了托月山大祖或是文海周密的許可,得以偷偷合道蠻荒天下一方天地。或是某件尚未被祭出的法袍或是寶甲,與蠻荒天下山河萬里相牽連,不管是哪種可能,都使得白也就算原本能夠一劍斬殺某位王座,卻依舊只能是在那蠻荒天下某處,劍碎山河而已,故而那袁首看似求死,所謂換命,都是故意為之。
這才是最麻煩的地方。
山上的術法之爭,本就已經足夠詭譎難測,山巔之爭,自然更會教人匪夷所思。
于玄揪心不已。
這些王座畜生都這么難殺了,竟然還有那玄之又玄比我于玄還玄的替死之法?!
又是那該死賈生的惡心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