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木劍落在了木地板上,曾經手持木劍的高大壯實的年輕人往后一靠,左手捂住右胸,手指緊緊握住衣服,五官皺成一團,汗流浹背,呼吸急促。
站在他對面的是一位中年道士,戴著一條混合的元巾,穿著一件短外套,右手粗木劍已經垂下。木劍前端用軟皮包裹,劍身布滿斑駁的凹痕。由此可見,它是一種在晝夜比賽中常用的。道士的臉色堅定,他毫無表情地低頭看著倒下的人。
他搖搖頭,揮舞著木劍。兩位年輕的道士立刻走上前,把被打倒的年輕人抬到木屋旁邊。
“下一個!”道士嘶啞地喊道。
木屋門口,有很多人。其中一個是一個20出頭的年輕人,他有點膽怯地舉起了手。一位年輕的道士立刻把剛剛落在地上的木劍遞給了他。年輕人還沒來得及到場,身上的衣服就已經濕透了。
這座木屋叫“建
(本章未完,請翻頁)
興堂”,屬于華山派。
自古以來,就有一句武學諺語說:“拳出少林,劍屬華山。”
華山派,今天的武林大派之一,自金代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弟子郝大同以來,一直以道教劍術統治武林,已經有300多年了。有48種獨特的劍法陣法,相當于少林的七二功,都是佛教和道教武術的代表;直到近一百年前,巫丹興盛,華山派才黯然失色,但它仍然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根基的大劍派。
因為華山劍派享有盛名,而一直有太多人想拜山門,甚至想學劍術,華山派30多年前在西峰山腳下修建了這座場館。每個月的第七天和第二十二天,任何一位武術家都可以測試自己的技能,讓那些想拜師父的人接受考試,以免干擾山上道觀華山派弟子的修煉,就像過去的巫丹派一樣,除了武術,還練習道教,華山派都是全真道士。
每年通過這里朝拜華山的人數一直不超過20人。
負責與他人競爭的中年道士是陳太奎,成為弟子才一年,他很有侵略性。守衛大門的職位對他來說真是太好了。在每個月的其他日子里,他幾乎都在期待這兩天。
另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和藹的道士盤腿坐在陳太奎身后的墻邊,雙手交叉在寬大的道衣袖子里,半瞇著眼睛,似乎平靜而微笑。他就是陳太奎的師兄羅太奇。他擔任監館已經兩年了。在過去的兩年里,他從沒必要親自參與比武。
年輕人拿著木劍,謙恭地向陳太奎鞠躬。
年輕人已經在他的左上臂綁了一條白布條,任何比武的人,必須先說明是想拜華山派接受考驗,還是想學習華山劍法。前者的手臂用白布包裹,而后者用紅布包裹。
以前那些四五十人中沒有一個人用紅布綁著,華山劍法舉世聞名。它的地位無人不知。還有誰會挑戰它?然而,偶爾也有一些普通的民間武術愛好者,或是練了幾年劍術卻不知道天地之大的小男孩。他們有勇氣來驗證他們的劍術與他們的身體。他們與名人之間的真正差距有多大,這些人中的大多數人都不能用自己的走回家。
剛剛被打倒的人被抬到旁邊,仍然痛苦地呻吟著。拿著木劍的年輕人聽到了呻吟聲,他的眼睛變得更害怕了。面對陳太奎,他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敢將倒立的木劍變為正面握柄進行比賽。
陳太奎只是看著嘆了口氣:“下一人!”
年輕人很沮喪,但他似乎松了一口氣,把木劍還給了小道士。羅太奇看著,臉上充滿了輕蔑和厭惡。
被打倒不是問題,否則,還用學嗎?甚至沒有勇氣被打倒。
來自合陽縣的怯懦的年輕人王世新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孩子,但他從小就不安。像許多年輕人一樣,他堅信自己不是為了種田而生,而是為了持劍而生。他不顧家人的反對,跟隨農村的武術老師,日夜苦練了兩年。他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了,下定決心要加入華山。他的原名是王思牛,世新這個名字來自他自己,他認為這個名字和一個劍客很相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