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功折罪的唯一方法就是殺敵:一人戰死,須殺敵一人;二人戰死,須殺敵二人。
故,秦軍要想得到‘斬一首爵一級’的獎賞,前提乃是所在隊伍斬敵首級,大于己方死亡人數才行。
這樣一來,士兵要想獲爵位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交戰雙方的武器裝備相差無幾,又是近身肉搏戰,再加上秦軍也良莠不齊,想要在戰斗中只斬殺敵人而自己不受損失,幾乎是不可能的,若己方傷亡大于斬首數,不僅無功反而有罪。
當王翦剔除所有不敢戰之人以后,全部留下精銳之士,士卒們才會士氣大振。
因為想要獲取戰功,也要計算整體戰功,必須要斬首數量大于己方傷亡數量才行。
如果軍中有人拖后腿,哪怕個人再勇猛,想要獲得戰功也非常困難。
更何況,對于秦國將官而言,不再看個人斬首數量,而是看整體隊伍斬首數量,以及最終勝負,想要獲取軍功越來越難。
秦律有云: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論,百將、屯長賜爵一級。
所謂盈論,也即是滿額論功行賞,上至將官下至士卒都有賞賜,當然前提是百人秦軍斬首三十三級,是在己方傷亡小于斬敵方首級的前提下,并且必須最終獲勝。
否則,百人將有過無功。
這種特定的軍功授爵制度,導致秦國將官以及士卒,都想要以最小犧牲獲取最大斬首數,如此方能獲得軍功賞賜。
王翦讓那些非精銳士卒回家,沒有了累贅,反而會讓留下來的秦國精銳,有更大機會獲取戰功,這才讓留下來的精銳們士氣大振。
王翦首戰,就是通過對秦**功授爵制度的熟悉,以及對秦國士卒心理的掌控,這才以少量精銳秦軍攻下了十座趙國城池。
也是從那個時候起,王翦開始真正嶄露頭角。
從秦始皇掃除內部隱患親政以后,王翦就成為秦始皇手中最鋒利的利刃,除了掃滅韓國以外,其余五國的滅亡,都有王翦及其子王賁的身影。
如此名將,今日忽然出現在趙嘉身旁,他又豈會不感到激動?
這個時候,哪怕沒有蘇默的極力舉薦,趙嘉也會不惜代價將王翦這位名將留下來。
別看趙嘉如今風光無限,麾下真正能堪大任的將領,卻是極度缺乏。
蘇默、司馬尚兩人,都還需要歷練,他們無論眼光還是格局,都沒有辦法與王翦相提并論。
至于廉頗、李牧,雖與趙嘉較好,終究并非趙嘉臣子。
趙嘉未成趙王以前,廉頗、李牧不太可能聽從趙嘉調遣,也不太可能為趙嘉征戰。
那么王翦的到來,對于趙嘉而言就好似雪中送炭了。
“吾嘗聞王龁將軍有一侄兒,其雖隱于鄉間,卻熟讀兵書,能文能武,有經天緯地之才,不知閣下可是東鄉王翦?”
王翦聞言,不由臉色微變:“公子亦知王翦之名乎!”
也怪不得王翦會如此驚訝,他雖自忖有真才實學,奈何這么多年并未展露出來,哪怕是王龁侄兒,也不至于被趙嘉記掛才對啊。
趙嘉初次見王翦,不僅指出了對方身份,還知道對方生活的地方,如何不讓王翦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