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夠從書信中看出,廉頗并不像樂乘說得那般目中無人,反而已經有了臣服之意。
依趙偃心中所想,自己想要穩住趙國局勢,還需要借助廉頗的威望。
只要廉頗真有臣服之心,讓其返回邯鄲擔任虛職,待穩住權利以后,再削其官爵,倒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而此時,趙偃知道了南方發生的事情,對于樂乘亦是心生惡感。
他當初讓其南下接受兵權的時候,趙偃就聽從心腹韓倉建議,再三告誡樂乘,說廉頗吃軟不吃硬,只要能夠順利接受兵權,姿態放低一點也沒什么。
他卻沒有想到,樂乘無視了自己叮囑,居然率先挑釁廉頗,險些將其逼反。
不僅如此,面對廉頗的恐嚇,樂乘居然如此畏懼,丟下麾下兵馬直接逃回邯鄲。
樂乘的所作所為,讓趙偃頗為失望。
最重要的是,樂乘謊報軍情欺騙了趙偃,險些引起趙國內亂。
這種事情,無論如何也不能原諒。
“來人,爾等帶著本太子詔書,前去捉拿樂乘,罷免其所有官職!”
想起了樂乘做下的種種事情,趙偃眼中閃過些許厲色。
可以想象。
經由此時,樂乘在趙國勢必難以立足,縱廉頗最終倒臺,樂乘也不可能上位。
決定了樂乘的命運以后,趙偃在書房內來回踱步,仍舊沒有想好如何處置廉頗。
最終,他還是讓人喚來了心腹韓倉,想要聽聽對方建議。
“韓大夫,汝如何看待此事?”
趙偃將事情經過悉數告知韓倉以后,略顯憂愁的出言詢問。
他有心想要繼續任用廉頗,利用對方聲望穩住朝堂,卻又擔心駕馭不住這頭猛虎,這才猶豫不決。
韓倉暗自想到:“此時若不趁機鏟除廉頗,待其返回邯鄲以后,恐怕會繼續霸占著相國職位。”
“廉頗不走,我又怎能上位?”
念及于此,韓倉正色道:“樂乘固然罪不可恕,然廉頗亦不能用矣。”
趙偃皺眉道:“何出此言?”
韓倉侃侃而談:“樂乘謊報軍情,聲稱廉頗反叛,太子已經下令捉拿廉頗及其麾下家眷,并且開始調兵遣將準備平叛。”
“此事已經鬧得滿朝風雨,假如大王此時說廉頗并未反叛,乃是樂乘誣告有功之臣,天下人定會以為太子用小人而愿賢臣,于太子名聲有損啊。”
“俗話說:覆水難收。”
“事情既然已經到了這種地步,太子不妨將錯就錯,索性直接給廉頗安上反叛罪名,如此既能保全太子名聲,又能除掉廉頗這個心腹之患,此乃兩全其美之策是也。”
趙偃聞言,卻是嘆道:“吾亦想鏟除廉頗。”
“然廉頗畢竟乃趙國支柱,若失廉頗,以后趙國有事,誰能擔當大任?”
趙偃雖然有私心,卻也知道為大局著想。
除了廉頗以外,趙嘉、李牧都能統兵,可趙偃連廉頗都容不下,又怎么可能容得下這兩人。
假如沒有趙嘉的出現,廉頗失勢以后,也是李牧開始真正崛起,進入趙國核心權力中心的時候。
可惜,這個時空的李牧,與趙嘉同樣走的很近,也被趙偃所忌憚。
趙國沒有了廉頗,樂乘、樂間兄弟又不能再用,趙嘉、李牧更不能大用,何人能夠擔當大任?
韓倉看出了趙偃心中擔憂,沉吟許久,忽然眼睛大亮。
“昔日魏國上將軍龐涓曾孫尚在趙國,此人文武兼備,定能擔當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