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軒的做題速度稱不上多快,但仍舊只是五分鐘不到的時間,就搞定第一題。
半個小時時間,馬正軒搞定前面十道選擇,只剩下后面十六道大題。
而距離考試結束,還剩下三個小時的時間。
這個時間,足夠了。
馬正軒提筆開始做十六道大題的第一題。
【設α∈(1,2),(1-x)^α的Ma級數為∑akx^k,nxn實常數矩陣A為冪零矩陣,I為單位矩陣,設矩陣值函數G(x)定義為……,試證對于1≤i,j≤n,積分∫g(ij)(x)dx均存在的充分必要條件是A^3=0.】
這是一道證明題。
考察的內容很多,有積分、矩陣,還有不等式。
但這并不能難住馬正軒。
這三方面的知識,都是很基礎的內容,馬正軒沒有不會的道理。
這種難度的題目,甚至不需要馬正軒在草稿紙上演算,但為了穩妥起見,馬正軒還是在草稿紙上算了一遍再騰到答題紙上。
【A為冪零矩陣故有A^n=0,記f(x)=(1-x)^α,當j>k時,記……,用Jordan標準型直接表示出G(x),故此,使得積分∫g(ij)(x)dx均存在的充分必要條件是A^3=0.】
當時間還剩下一個半小時的時候,馬正軒只剩下最后兩道附加題。
附加題一:【設X1,X2……Xn,都是獨立同分布的隨機變量,其有共同分布函數F(X)和密度函數f(x),現對隨機變量,X1……Xn,按大小順序重新排列,……】
附加題二:【證明:若f∈S,則在Δ:|z|≦1內,有|z|/(1+|z|)^2≦|f(z)|≤|z|/(1-(x))^2.】
附加題一沒有難度,倒是附加題二,讓馬正軒卡殼了許久。
思索了許久,回憶了許久,馬正軒一直回憶到去年這個時候在冬令營培訓備戰IMO時,顧律給他講過的一個小知識點。
“這是……Koebe偏差定理!”馬正軒眼前一亮,回憶起顧律講述過的有關‘Koebe偏差定理’的內容。
所謂的Koebe偏差定理,也就是附加題二的題干,是用來描述單位圓盤上單葉函數的一個有界定理。
“當時老師是怎么證明這個定理的?”馬正軒閉著眼睛,仔細回憶。
“deBranges定理!”許久之后,馬正軒緩緩吐出這個名詞。
他記得,當初就是利用deBranges定理,推導之后,得到的Koebe偏差定理。
deBranges定理,是大學復變函數課程中的一個定理,它的主要內容,是講如果有一個函數的冪級數展開為f(z)=z+a2z^2+a3z^3+……anz^n,則|an|≦n且等號成立當且僅當函數z/(1-z)^2或它的旋轉。
而當時,在馬正軒的記憶中,顧老師就是利用,利用deBranges定理,推導出當|z|<1時,f(z)的范圍。由于f(0)=0,……,得到|f(z)|=|∫f(ζ)dζ|≤|z|/(1-z)^2,最后,得出Koebe偏差定理。
當時在冬令營的時候,顧老師明確的講過,這是超綱的內容,IMO會用到的可能性極小,讓眾人聽聽就可以。
雖然不會在IMO中用到,當時的馬正軒還是在筆記上記了下來,偶爾會翻看幾下。
但沒想到,在IMO上沒有用到,倒是在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的時候,用到了這部分的知識。
若非是馬正軒時常溫習筆記上的內容的話,一年時間的過去,這部分內容,馬振軒肯定是記不得了。
既然知道了證明的過程,那剩下的就好辦了。
十幾分鐘的時間,馬正軒就完成了附加題二的作答。
至此,整套試卷馬正軒全部做完,而距離交卷,還有半個多小時。
在考試規則中,是允許提前交卷的。
但馬正軒沒有這么做的習慣,在仔細反復檢查了多遍后,一直等到考試結束鈴聲響起,馬正軒才交卷。
剩下的事情,便是靜待著成績的出爐了。
大學生數學競賽的閱卷速度很快,短則十天,多則半個月,就會公布排名和獲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