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此同時。
許多對驗證工作感興趣的數學家,或者是單純抱著湊熱鬧的數學家,開始報名加入評議小組,期冀著被《數學新進展》抽中。
顧律這邊是當起了撒手大掌柜。
把論文投稿給《數學新進展》,再然后更新了一條推特后,就啥事不管了。
但《數學新進展》這邊就忙活了。
下午的時候。
《數學新進展》的官網就有更新了另外一條公告。
里面是顧律論文評議小組十八位成員名單。
為了不耽誤太多時間,參與顧律論文評議工作的全部是歐洲范圍內的數學家。
但是……
即便只有歐洲數學家,但這份名單仍舊顯得豪華無比。
畢竟,數學界四大強國中的三個,位置都在歐洲。
十八位評議小組成員當中,菲爾茲獎得主就有四位。
原本。
目前還活躍在歐洲數學界的幾何和代數領域的數學家,是有五位的。
不過加入評議小組的只有四位。
至于剩下的那一位。
他的名字叫做康斯坦丁。
《數學新進展》當然清楚顧律和康斯坦丁之間存在的間隙。
所以在邀請數學家組成評議小組的時候,跟本沒人考慮過去邀請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后來在得知這個消息后,氣得差點沒吐血。
憑啥不邀請我。
是不是看不起人。
除了四位菲獎得主之外,評議小組中還有多位維布倫獎和柯爾代獎的得主。
而維布倫獎和柯爾代數獎,分別是世界范圍內,幾何和代數兩個領域的最高獎項。
可以說。
為了驗證顧律的這篇論文,歐洲數學界算是拼盡全力。
在人員集齊后。
評議小組成員便開始了如火如荼的驗證工作。
…………
與此同時,另一邊。
《數學年刊》所在的普林斯頓高等數學研究所。
與《數學新進展》那邊的熱火朝天不同,《數學年刊》這邊足以用一片愁云慘淡來形容。
從上午顧律更新那條推特到現在,他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為啥顧律將新論文投稿到《數學新進展》那邊,而不是他們《數學年刊》。
明明他們《數學年刊》才是數學界的第一期刊才對啊!
論底蘊。
《數學年刊》這邊可以分分鐘湊齊一個比《數學新進展》那邊更加豪華的評議陣容出來。
可為啥,顧律還是選擇《數學新進展》呢!
“話說回來,顧律還是我們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友呢,他這么做,實在是太不給我們這個母校面子了吧!”
“可我們當初是怎么對待他的,去年我們數學系排名降了一名,把責任全部推到顧律身上這件事,你們都忘記了!”
“這小子真的是敬酒不吃吃罰酒,要不,我們好好給他一個教訓。”
“教訓,什么教訓,難道是要封殺他?我敢保證,我們前一天這么做,保證后一天就有其他期刊眼巴巴的湊上去。顧律這么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我們封殺不了的。”
“那你說我們怎么辦嘛!”
“哼,怎么辦,涼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