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家以前,是在京中居住的。”在回途的馬車中,王如楊講起以前的事。
這個故事很長,甚至要從百年前講起。
當時,俞朝動亂,終以祁云山為界,南北各自為治結束。
而俞朝六皇子甄景明,即沐國開國國君,在建國時,雖帶來了部分俞朝老臣,但人手依舊緊缺,只好大量提拔身邊隨侍,任命要職。
其中皇六子的貼身侍衛,彼時才十七歲的王德淵,被任命為御林軍總領。
景明帝在位三十六年間,穩定國情,建立制度,勤政納賢,最終是在忙碌中薨逝的,當時舉國哀痛,國喪十日。
而后,先帝登基,定年號為圣興。
圣興二年,先帝下旨搬都至廬陽,換掉大批皇城老人,王德淵之子王盛海,便在這種情況下,子承父業,作為新御林軍總領,侍候先皇,王德淵則退居家中安享晚年。
圣興十一年,王家添一男丁,王德淵老年得孫,寵愛至極,取名承俞,親自教導武藝。
圣興二十年,王德淵逝世,同年王盛海被破格提拔兼任御內總管,統管宮中所有侍從,事無巨細均要經過其手,可謂是皇家第一紅人,王家一時風頭無兩。
圣興二十六年,王盛海隨先帝圍獵時失蹤,皇帝大驚,怒斥下人辦事不力并封山尋人,幾日后,于林內溪邊發現王盛海頭顱及四肢殘骸,疑似被猛獸誤捕所食,次日,皇帝下旨,提拔年僅十五歲的王承俞為御林軍總領,以安撫王家。
圣興二十九年,先帝病逝,現帝即位,定年號為天冊。
天冊四年,王家長子出生,時沐國北境小國暴亂,舉兵欲攻入沐國,沐國兵力本就不算充裕,加之北境之地常年苦寒難耐,沐國士兵雖裝備優于敵軍,卻依舊戰況焦灼,為此,現帝忙亂于朝政,時常召見朝臣,為保天子平安,王承俞也常駐于皇宮之內,未能享受初為人父之樂,連長子取名一事,也只能一拖再拖。
天冊九年,與北境小國交戰已有五年之久,現帝只好調取部分祁云山境地士兵前往支援,以期盡快結束北境之亂,同年,王家長女出生。
天冊十年,沐國結束六年之爭,北境小國投降,進獻族女,聯姻求和。沐國整頓兵力,留駐北境,可南部邊境將士告急,兵力不足,上書陳表恐有所大患,現帝安撫一二,未作決斷。
天冊十二年,王承俞上書,自請帶走御林軍將士二十人,前往邊嶺鎮,擴軍訓練,駐守邊境,護沐國南境安寧,現帝大悅,允表。
同年,王承俞到達邊嶺鎮,望著祁云山郁郁蔥蔥的山脈,長嘆希望其子能剛毅不折,如山林之楊,取名王如楊,希望其女能豁達向上,如天際之光,取名王如輝。
“離開廬陽城時,你還不大記事,我卻已經八歲多了,”王如楊又看了眼躺在車廂內,狼狽不堪的少女接著道:“我曾陪著母親參加過京內的一些宴會,當時國公府家的大小姐,才五六歲,生的像瓷娃娃一般好看,不管男女,誰見了都覺得歡喜,小孩子們更是爭先恐后的找她玩。”
“你也喜歡找她玩么?”賀然問道。
王如楊沒什么表情,回道:“沒有,京中子弟并不喜歡跟我打交道,因為我沒有名字。”
“想必你當年也很想跟她玩吧?不然怎么能還記得她的樣子。”賀然打趣道。
“這你就說錯了,是她喜歡尋我玩,離京時她還曾來送過我。”
雖然賀然將自己看作正在打劇情副本的玩家,但王如楊那副面龐確實值得她稱贊一句既靈氣又英氣,不難想象,如果當年的國公府小姐有心,這也的確是一段粉紅色的回憶。
“回府再說吧,過去十多年了,也可能是我認錯了。”王如楊說道。
沒來得及回府再說,王如楊話剛落音,車廂里的少女已經睜眼醒了過來。
賀然可不管她是不是王如楊的青梅竹馬,怕她再跑,趕忙先拉住她的胳膊,說道:“你是誰,為什么偷偷摸摸的要翻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