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回蕩著打谷機的嗡嗡聲,一群秋收的農民滿足的收割著勞動之后的豐碩果實,雖然辛苦但無比喜悅。
佑佑不時擦擦汗水跟叔叔們一起忙活著,挨近黃昏時分,一塊田就收得差不多了。期間奶奶也有送午飯過來吃,稻谷收完,明天叔叔還要來捆稻草,一行人也累得差不多就收工回家了。
次日清晨叔叔們去田里清理稻草,佑佑跟嬸嬸們去玉米地里收玉米。玉米地在另外一個地方離稻田有點距離,是塊沙河地,那片地里土質松軟都是細沙,踩上去軟綿綿的一點也不硌腳。
玉米地旁邊就是一條小河,玉米還是幼苗的時候姐弟倆還跟奶奶來澆過水,越過藍桉樹叢就到河邊了直接用水桶打水過來就可以澆玉米,非常方便。因為土質很好種出來的土豆跟玉米都特別香甜好吃。
佑佑幫著嬸嬸們把掰下來的包谷放進籃子里、口袋里,那地不大,三四個小時就收完了。那邊叔叔們的稻草也綁的差不多了。弟弟推著手推車來跟嬸嬸們匯合,嬸嬸把玉米都抬到車上放好捆緊就可以回家了。
回去的路上路過菜地嬸嬸就去摘點菜回去,菜地里也種了好幾種菜,有豆角,茄子,青菜等等。佑佑跟弟弟看到路邊有刺梨樹,就要找幾個刺梨回去。刺梨渾身長滿小刺,摘的時候,你越怕扎手,就越容易扎到。姐弟倆摘的熟練,不多時衣服,褲子口袋都裝滿了。
回到家里佑佑跟弟弟找來一小塊廢瓦片,捏著刺梨兩頭慢慢的用瓦片把小刺刮掉,露出黃綠色的果肉,洗干凈就可以吃了。一口咬下去,刺梨酸澀中帶點回甘微甜的口味讓人欲罷不能,是獨特的美味。
奶奶在家撿好了蠶豆種,過幾天嬸嬸們要接著去把豆種播下去。
以前佑佑跟嬸嬸們去過幾次,播豆種是的辛苦活,一大塊空曠田地,都要種。乘著天沒亮,天氣涼爽時分就得出門,一人拿只小的那種中華油漆桶,里面裝滿蠶豆,來到田里把蠶豆種一個一個按進土里去,要按的很密實,土地有水汽潮一點還好按,要是碰上旱天,地干的不行,就要拿木棍子撬開小洞才能種。那么大一塊田,一直蹲在地上重復著一個動作感覺很煎熬,佑佑一般都挨不住。因為穿了涼鞋,一不小心還被稻草殘根扎到腳趾,血流了出來,嬸嬸趕緊先送她回家了,到家奶奶就用紫藥水給她擦上,然后包了個創可貼,不消幾天傷口就好了。
紫藥水是個好東西,以前但凡哪里有個磕磕碰碰,奶奶都會給她們抹點紫藥水然后傷口就會慢慢好起來。佑佑小時候還起過疹子,水痘都是擦點紫藥水就會慢慢恢復,很神奇的東西。
糧食收割完了,奶奶她們心里也踏實了,接下來只用慢慢來曬干就行了……佑佑姐弟還是像往常一樣上下學。
這周六他們要去小舅舅家里。
小舅結婚后會經常接佑佑姐弟去他家玩,路程不遠。
星起五下午放學后,姐弟倆就收拾好東西在家門口等待馬車的到來。隨著馬鈴的“鐺鐺”聲響起,一輛馬車從村道深處駛來,姐弟倆招招手,趕馬車的大伯就停下馬車讓姐弟倆爬上去。
馬車是當時佑佑她們那個地方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車頂是一個由鋼架和篷布構成的大頂棚,下面連接車廂,四面鏤空,只有頂棚。車廂一共四排座位,外圍有護欄,后面三排是乘客做的,有軟軟的海綿墊子,第一排一般是趕馬大伯坐的,有時人太多坐不下了,也會有人到第一排坐在大伯旁邊,那里挨著馬尾,車廂兩邊延伸出兩條結實的木杠牢牢地架在馬匹身上,大伯用細細的鞭子抽在馬兒身上,馬兒很聽話或者說已經被馴服了,就乖乖的跑起來,一顛一波,坐上去很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