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隊的技術人員一個個加班加點,連喝口水的時間都省下,緊趕慢趕的檢測現場的遺留物。
韓默默案件是本月出現的第二起命案,第一起是李艷芳。
在這個還算平靜的城市里,命案算是個大漣漪了。
接連出現兩位女性被害人,并且有是連環殺人案件的嫌疑,難免引起民眾的擔心。
按照一般的刑事偵查規律,需得連續出現三起或以上的死亡或傷害案件,才會考慮立為連環殺人案件進行調查。
在同一片區,或有相似的犯案手法特征、行兇者留下的具有個人特征色彩的標志。
李艷芳和韓默默的死因、死亡狀態都大不相同,二人的職業,生活也都沒有相關聯的地方。
兩人在生前,都處于失蹤狀態。都有于正常社會分隔的情況。韓默默和李艷芳體內都殘留有麻醉劑,雖然是不一樣的兩種麻醉手段,但這也可以成為一個相似點。
還有一點,他們都曾遇見過一個,戴著貓妖面具的男人。
并且……還有車曉。
算是未遂的第二起案件。
那么韓默默就是第三起。
連環殺人案,是可以成立的。
一般情況下,沒有警察會喜歡接手連環殺人案。他們寧可當作普通的殺人案件調查。
畢竟,與其他殺人案件相比,連環殺手更加冷血暴力,狡猾殘酷。
連環殺人案件的兇手,每一次犯案殺人,都給追蹤的警察們留下來了他的蹤跡線索,為警察抓住兇手加了速。但每一次線索出現,就意味著又有一名被害人死亡。
犯案越多,警察掌握的兇手情況就越多,肖像側寫越準確。
除了李艷芳,韓默默,那些未找到的失蹤者們也有成為被害人的可能性。
連環殺人案的惡性在于,兇手會在一件一件案件的積累下,殺人的欲望更加濃烈,對鮮血的嗜好,屠殺的快感越來越充斥著他。
兇手會逐漸喪失對于任何行為人的善惡約束、道德倫理觀念,長時間游離于自然社會之外,猶如惡鬼一般。
但連環殺人案,越久越不好抓。能夠掌握嫌疑人的情況,也會暴露追捕的弱點。一直以來,警方在明,兇手在暗,想要抓住這種未曾碰面的“熟人”可不是什么易事。
車翰林委托白琳和周東漢調查的那些白色粉末已經查清楚了。
與車翰林的猜想
(本章未完,請翻頁)
一致。
車曉家中的白色粉末、韓默默體內的麻醉成分、還有韓默默店鋪內發現的粉末,三者都為同一種東西,孢子。
“車前輩,已經查明了。”
“這種孢子的來源是致幻型毒菌。”
“學名是半卵型斑褶菇。腐生菌”
白琳告訴車翰林。
“分布范圍嘛。”
“在咱們國內,這種菌本來大多分布在陜西、新疆、青藏地區。”
“但是現在,哪里都可能有,山里、水邊、都能長。”
車翰林皺了皺眉頭,思考著。
“乖乖,這玩意這么毒,咱們怎么沒聽說過。”
周東漢接話。對于這種蘑菇中毒的案例,他從來沒有接觸過。
“嗯.....我找到的案例也不多,可能雖然分布范圍廣,但能被人接觸到的可能性還是比較低吧。”
白琳解釋。
“得有菌種才能長出這種菌。”
車翰林開口告訴他們。
白琳和周東漢幡然醒悟,初中生物學的知識,過了十多年就這么給忘記了。
自然界有自己的規則,適宜蘑菇的生長繁殖范圍雖然很廣,但只要沒有菌絲菌種,哪里就不可能長出蘑菇。
云南山里的采菌人都有自己爛熟于心的采菇地點。今年的菇采完了,明年來到這同一個地方仍舊會出菇,有些蘑菇就只會生長在那么幾處地方,知道了那些地點,找他們根本不費吹灰之力。
半卵型斑褶菇的果實體有毒。那些粉末的來源就是這個。
“翰林啊,東西查清了,那現在的問題是該怎么找這東西的源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