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另一個負面客觀規律,隨著科技水平的持續進步,完成基礎知識積累所需的學習時間必然越來越長,這一點不會因小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持續增強而改變。
古代會識文斷字已能當個賬房先生,到了二十一世紀,這卻是小學生的事情。
上條時間線里,陳鋒在幼兒普及教育里學完了高階微積分,結果普通人本科畢業卻要四十年。
古時誰要能活到三十歲,都不用看書,也不用出口成章,往那兒一擺就是德高望重見多識廣的鄉賢。
再稍微讀點書,會寫字,那就是正經學問人。
那是因為古時候本來需要人類記憶的東西就不多,知識尚在累積過程中。
當然古人里也有才華橫溢曠古絕今的真·大佬,能用少量的背景知識堪破深奧的道理,那只能恨不生在千年后了。
到了二十一世紀,三十歲的大師卻已經鳳毛麟角,萬里挑一。
再到三十一世紀,真正的學問大師基本都是百歲以上,且依然精神矍鑠的“中老年”。
放眼全人類,總量達到數億的科學工作者里,如歐青嵐這般人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億里挑一。
歐陽博士與斯科特之流雖然也還算不錯,但與董山、伊曼努爾等人的差距卻是無限大。
造成這般現象的,在于隨著后世人均壽命不斷延長,原本短短幾十年的壽命被拉長至近兩百歲。
人在經歷過十余年的少年與發育期后,差不多依然在十六歲后成年,此后將迎來漫長的青壯年期,一直要到臨死前二三十年,才會因不可逆的衰老而感到明顯的體能下降,思維變慢。
至于可能導致精神狀態下滑的各種病癥,在夸克治療儀和內循環培養倉等幾乎能再造身體的醫療手段下,根本不成問題。
身體都能再造,哪里壞了換哪里。
陳鋒斟酌許久,決定在生物學和醫學上也往前狠狠邁出去一步。
他決定不再被動等待后人或偶然或必然的提高喚醒度,也不再把大部分希望寄托在S菌上,轉而主動出擊,
在過去的時間線中,學者們留下了很多開發基因的方法,楊國定博士發明的國定氨酸、沃森·蓋斯拉夫博士發明的基因液改造、以及針對性的基因喚醒改造技術。
在沒有S菌抗體時,這三大技術能將普通人的基因喚醒度提高至28~30%的層次。
后來這三項技術都被堪稱無敵的S菌抗體取代,沒了孕育而生的土壤,遺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陳鋒雖然并未系統的學過這些知識,但多少總有些了解。
如今的他某種意義上也算個學問大家,腦子里針對性的記憶過一些歷史院整理出來的,二十一世紀中后期的重大醫學與生物學研究突破。
他會先拿出幾項核心關鍵技術,其中包括攻克肺癌、肝癌、艾滋、漸凍癥等絕癥相關的學術成果,這些事交給拉梅內克·南丁。
《無限堿基——基因信息本質論》與針對國定氨酸的靜默基因研究,則交給伊倫·艾爾文。
以伊倫的能力,又有陳鋒的直接指導,完成上半部分工作內容沒什么問題,至于下半部分則屬于真正跨越時代的科技攻關,比起曾經的時間線里提前了整整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