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人類利用備用材料快速建成了這個聚焦棱鏡的發生器,并在戰爭中建功。
文明間的戰爭某種意義上仿佛兩個持有不同觀念的辯論者在論戰臺上的交鋒,既有思維的碰撞,相互間卻又在迅速分析及破解對方的思路,或吸收或反駁對方的論點。
人類文明內部的戰爭亦如是。
只要戰爭不能滅亡我族,不能將我從歷史中抹去,必然只會讓我族變得更強大。
因為我們善于學習,善于吸收。
我的還是我的,你的遲早全部也是我的。
當然,現在陳鋒并不知曉上述內容,他只是強行用圖片記憶背下了寫滿密密麻麻文字的圖片投影,回頭得空了才會慢慢分析。
不然的話,他現在就能被《人類文明五百年計劃》里偷天換日之氣魄震得頭皮發麻。
現在的他沒空想這些。
他距離球型戰艦越來越近,卻還在不斷強化適應星鋒巨像的操控感。
操作星鋒巨像與銀河戰丸的感覺終究不同,陳鋒的命令得先進入銀河戰甲的智腦中樞,然后通過智腦中樞再傳達給星鋒巨像。
有中轉就會有延遲。
不管這個延遲再小,也客觀存在。
操作起來便始終有層隔離感,如同隔著毛玻璃看世界。
銀河戰丸的體型和性能設計,其實并不隨意,其水平本身就卡在了戰士承受能力的極限上,可以直連人腦,讓戰士們對裝備如臂使指,戰甲仿佛自己身體的延展部位。
但體型越龐大的機械,在運轉時調動的能量就更龐大,信號強度越高。
陳鋒的承受能力比普通戰士強悍很多,所以他的戰甲性能也更強,但比起龐大的星鋒巨像,還是螞蟻之于猛犸象。
星鋒巨像的重量是普通銀河戰甲的百萬倍,能量運轉的強度同樣是百萬倍。
如果將其操控信號轉化為腦波訊號,直接傳遞給人腦,人根本承受不住,本就需要一個信號中轉站,以縮小反饋回來的信號和放大人腦送出去的信號。
陳鋒必須適應新的操控感,把延遲與預判完美的結合到一起,將水平重新拉回到得心應手的境界。
這當然很難,但他必須做到,因為他一個失誤的結果同樣是前功盡棄,還沒有任何人能來幫他收拾殘局。
近了。
嗡!
龐大的星鋒巨像在空中劃出數道蜿蜒曲線。
沿途,無數道或能量或實彈的轟擊從巨像身上的眾多武器發射口噴薄出去,掃蕩著沿途的蜻蜓戰機與八足甲蟲。
這種掃蕩的效果并不好,與之前的雪花戰艦陣列沖擊差不多水準,做不到一槍一個,只能用覆蓋打擊以量取勝。
并非陳鋒的水平下滑了,而是星鋒巨像身上這種類似的小型武器太多,以他一人之力根本不可能操控得過來。
他把這些小型武器的控制權全部托管給了繁星的算力,俗稱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