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宇宙中還有個善良的秩序,那么復眼者消滅高級文明需要很認真的打掃戰場,消滅低級文明時就無所謂了。
仿佛歹徒殺人需要毀尸滅跡,走在路上踩死一只螞蚱,自然就對其尸體聽之任之了。
在這條時間線中,除球型戰艦外,新的敵人棱艦艦隊是從銀心附近的星系出發,撲向地球。
棱形戰艦的行進速度比球艦稍快一些,或許距離更遠,但只晚了不足二十小時就抵達太陽系。
為什么巡邏用的球型戰艦會比戰爭機器棱形戰艦體型更龐大?
從人類的角度去理解,可以這樣想。
一個擁有永恒生命的人要去執行一項來回需要兩千年的任務,會是什么感受?
哪怕有超光速量子網絡可以和自己的種群保持聯系,但依然避免不了空虛寂寞冷。
當技術已經足夠發達,能源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時,是否應該給這位執行巡邏任務的“勇者”以最高的物質待遇?
當然應該。
修建一個龐大的巡邏艦,增加其活動空間,給它創造最好的娛樂生活條件,提高它執行任務時的趣味性,成了基本保障之一。
另外,還得給它保證延續生命的手段,那就是克隆復制。
死在陳鋒手中的這位“巡邏員”,一定特別鐘愛55這個數字。
上述猜想與確鑿的論證,便是陳鋒和其他太陽系的學者們在融合了兩個殖民地的知識后得到的標準答案。
陳鋒認為自己的猜想已經基本接近真相,同時也符合自己過去的每一次揣度,每一個情報細節。
局勢其實依然不見改觀,這次的敗亡已注定,但陳鋒并不悲愴,反倒有些自豪。
比起獵戶臂里其他被剿滅的文明,甚至比起曾經的強大文明迷族,他已經做得夠好了。
自復眼文明入侵銀河系以來,天知道它們打了大大小小的多少次戰爭,但竟從未死亡過一個個體。
根據比鄰星科學家們對迷族逃生艦的分析,被剿滅的迷族當時具備的科技水平,應該與如今的太陽系相差仿佛,甚至在材料學上略有優勝。
但結果就是,迷族不但完全落敗,甚至還在戰爭的過程中被對手給吸收的干干凈凈。
如今人類面對的是扎根銀河系又發展了百萬年,且將迷族全部科技都完成吸收轉化,又從更多低級文明身上或多或少吸了不少血的更強大的敵人。
但崛起于微末時的人類,在僅滅亡七次,經歷了七個一千年的科技加速后,就從曾經卑微渺小不值一提的0.7級文明走到了今天,且成功殺死了一名復眼者。
陳鋒之前不覺得多么驕傲,現在倒是稍微值得欣慰一點了。
另外,他對文明的階層又有了新的認知。
在技術水平不高時,卡爾達舍夫文明分級具備比較好的適應性。
但當科技水平超過一定的限度,文明與文明之間的階層差距并不能簡單的以運用能源的多少來衡量。
比如人類,假定人類在發明戴森膜后陷入永恒的科技瓶頸,再無任何建樹,但只要給地球人以時間,地球人依然可以將足跡灑滿銀河系,并將銀河系內的每一顆恒星都給利用起來,甚至也不是不能覬覦銀心,并慢慢爬上三級文明的階梯。
但此時的地球人依然無法離開銀河前往河外星系,在面對入侵的復眼者時,該戰敗依然還是得戰敗。
哪怕對方派來的只是一百萬艘戰艦,加起來擁有的總能量不及全銀河系的百億分之一,可就是能贏。
能被時間抹平的能源利用差距,是沒有價值的。
科技的價值將更多體現在質,而不是量上。
再比如,假定現在的人類突然掌握了一項獨立于折躍和引力線曲率飛行的高速移動科技,能支撐一群人遠離銀河奔向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另一端,那人類滅亡的命運瞬間就被逆轉了。
陳鋒想到了自己的下一個奮斗方向。
繼續尋求更深度的科技爆發,得到足以在某方面壓倒復眼者的全新力量,屆時人類要么獲得超強的機動能力可以逃逸,要么獲得超強的戰爭能力可以正面擊潰復眼者的百萬棱艦艦隊。
無論是哪一條,都能徹底改變未來。
現在他道理都懂了,但隨著戰爭的深入,他的心情倒沒見特別改觀。
一來是他發現自己無論如何窮盡智慧去想象與推測,都找不出穩定激發深度科技爆發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