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往后,這些猜想將不再有別的稱謂,分別是賴氏第一猜想、第二猜想……以及第N猜想。
別問為什么是賴氏而不是陳氏,問就是區區虛名無足掛齒。
他自己不想扛這旗,一時半會兒身邊又找不到別的背鍋俠,只能讓早就拿過菲獎的賴恩同學勉為其難的扛住了。
在物理層面,他則準確的描述與解釋了X17粒子和第五種力,甚至親自設計出了實驗論證設備。
在生物和量子物理層面,他又重新解釋了光合作用。
陳鋒將人類對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提高到第二階段,從物理角度準確描述了生物酶在光合作用中扮演的質能轉化效應。
他再從比較基礎的角度去描述了戴森膜制造的生物電池核心原理。
戴森膜的生物電池釋放能量的過程,本質就是光合作用的逆向表達。
其實是利用生物酶分解物質。
在分解的過程中,超量子隧穿效應將物質分解為光能,光能再轉化為其他各種各樣不同的能量,最終再聚合為電能為人類所用。
從物質轉化到能量時,物質里六種夸克內部的強相互作用被打斷,再重組。
重組的過程中釋放能量,表現為光能熱能等多種能。
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夸克之下的超前子會轉化為“反”超前子,分離后再集中,就成了極其微量到不可測的“反能量”。
在沒有酶時,轉化過程將會暫停,代表能量可以儲存,也就成了可以儲備及使用的超高密度能源。
光合作用的過程里,本就有生物酶將正物質轉化為反物質的環節。
所以其實人類打從誕生時,就在與反物質能量打交道。
啃烤苞米其實也是利用反物質。
只是人類自己不知道。
當后人逐漸理解并學會轉化運用這個理論后,就能創造出前面幾條時間線中曾十分普及的太陽能光翼。
太陽能光翼的誕生,表示人類可以找到并運用夸克下一層面的能量,代表人類文明的階段性進步,是從一型文明邁向二型文明的最明顯表征。
這種技術可以很完美的支撐跨恒星級遠航。
如果這理論繼續升華和進步,下一個階段便是戴森膜,最次也能是超大超薄的戴森球。
陳鋒沒指望人類能馬上揣摩明白這東西。
只要學術工作者們順著他鋪下的這條路往前走就好了,兩百年或者三百年后達到,都可以,都是進步。
如果能在二十三世紀之前實現,那么這次人類的奮進遠征隊能送出去多少艘殖民艦,他也不知道。
除了這些比較玄學的理論之外,陳鋒還重新詮釋了生物基因的核心原理。
在應用科學層面,他做得更喪病。
他直接完成了可控核聚變的全部理論計算和完整的設備研發和制造流程的規劃設計。
他拿出這東西時,便正式代表人類可以在五十年內掌握可控核聚變能源技術。
當然,他沒大方與囂張到完全拿出成品,而是藏了幾個關鍵參數。
別人想跳過他,靠自己的力量吃透這些關鍵參數,大約得多花五十年的時間。
他也不是傻白甜了,懂的留一手。
此外,隨手塞進去的一些材料學方面的理論研究私貨,竟能與迷族艦船搭上關系,這一點是陳大師自己也沒意識到的。
不過別人一點破,他就明了了。
好吧,這人的本事太大,有時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才華,壓都壓不住。
電梯間里原本劍拔弩張的局面突然就變了味道。
門德爾松等52區的技術人員們當即強烈反抗杰拉德準將的要挾,把事情向科技部和AAAS再次通報了過去。
雙方再僵持了整整一個小時。
老站著也不是個事,地點從電梯間換到里面的小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