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薇連連搖頭,“這,這也太不可思議了。怎么可能,這又不是開車,還能踩油門提速的。按照你的說法,那等2200年時,就可能出現本來2400年才能出現的科技。那2400年原本應該在某項科技里有所成就的學者,不就沒事干了嗎?”
這一點,倒是賴恩持有不同看法,“也不一定,科學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條鏈。某個成果提前出現了,那么后人一樣會得到知識的積累。真正有才干的科學家一樣有機會在前人提前走完的路上找到新的果實。”
陳鋒點頭,“對,其他領域的道理也同理。”
關于這事,陳鋒有確鑿的證明,比如越來越強的謝爾蓋與賴聞明這倆釘子戶。
但賴恩馬上再道:“可如果我們按照這份計劃去改變未來,在我們執行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時間與地點上的誤差,那么每次改變未來都會造成新的變數。這個變數會一年又一年的不斷放大,不說百年之后了,恐怕二三十年后,這個不斷放大的變數將會在概率學上演變出天文數字的可能。我們又如何能精準的控制未來呢?”
陳鋒認可道:“賴恩你的擔心相當有道理。但這份制作于三十一世紀的規劃案可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至少有數十萬名尖端科學工作者圍繞著它而工作,另外至少有數百萬的普通學者參與修訂編撰。為了窮舉無數可能,千年之后的學者們還調動了三十一世紀的超級量子智慧繁星接近三分之一的算力,高強度的計算了三個月,最終才得出這本冊子。”
“我剛才所說的完美執行,其實并非指的每一個點。這其實是一種模糊算法,任何一個重大方向出現了變數,都可以暫且放棄控制,將其交由文明自行發展。但文明總會自我糾正一些明顯的錯謬,等事情回到正軌時,一些之前不能執行的策略,就又可以了。”
賴恩沉吟了大約三十秒,表示明白了陳鋒的意思。
孟曉舟則抓住了另一個重點,“所以我們會變成一個暗中控制世界的無處不在的隱形組織?”
陳鋒:“對,就像人體的條件反射控制神經那樣。我們會創造一個又一個的膝跳反應。”
這下,包括坐在他身邊的鐘蕾在內的所有人都明白了他的宏大構劃。
雖然如他所說,這份《五百年規劃》并非出自他一人之手,但執行者卻是他,更是自己這些人。
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一點一點的去撥快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
我們會成為時代的締造者?
我們可以像玩模擬建設游戲那樣,一點一點的去建設人類的未來?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讓人類在五百年內走完一千年的旅程?
如果文明是一輛戰車,我們便是那只踩下油門的腳?
歷史上曾誕生過無數偉大的人。
每個偉人都將自己的足跡留在了歲月中。
每一個偉大的人,都曾充當過加快文明進步的推力。
那一個個偉大的名字,光是想象與回憶,都會讓人發自內心的崇拜與敬仰。
然而,我們與過去的偉大者截然不同。
我們將能圍繞在他的身邊,一直推著文明往前走!
所以,我們也可以偉大?
那么我們到底能有多偉大?
陳鋒這構劃,到底有多宏偉?
歐俊朗終于提出個稍有建設性的問題,“但我們都遲早會死,我們死了之后怎么辦?”
胖子這話不太好聽,但卻問到了點子上。
陳鋒一笑,說出自己的第二個構想,“所以,從現在開始,救世不會只局限在我們六人的規模,也不會是一個短期的組織。我們將會有更多二線成員,當然每一個新成員都要經過精挑細選與層層考核。我們會讓別人知道多少,也都必須精準的控制在適當范圍。等我們這些創始人死后,繼承者們將會沿著我們的步伐繼續往前走,直到達到目的,又或是一切變得不再可控的那天。救世將會完成歷史使命,悄悄的消失。”
聽完后,眾人再度沉寂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