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風一號在空中懸浮了三個小時,再從漢州到大雪山走了個往返,宣告試飛成功。
陳鋒則全程注意力高度集中,將監測儀器面板上反饋的數據牢牢記在心中。
停下之后,他又穿上小型單人式多功能工程師穿戴裝備,在星鋒一號里上躥下跳,到處修補與加固試飛過程中檢測出來的不穩定部位。
他建造飛船的思路酷似當年蘇維埃老大哥搞工業的風格,簡稱那里松垮補哪里,不求美觀精致,但求能動即可,極有混沌算法的韻味。
還真別說,賊好使。
等他哪里不對補哪里的敲敲打打完一輪,再起飛時飛船里嘎吱嘎吱的聲音少了很多,結構穩定性報警的部位也少了第二次試飛順利收官,再補。
3020年4月10日,第三次試飛結束,完全沒了聲響,報警次數也歸了零。
看著被打滿更多補丁的晨風一號,陳技師心滿意足,再次給自己點贊。
穿越來此已近半年,陳鋒一直忙忙碌碌。
為了慶祝飛船徹底穩定,他決定給自己放個假。
外面又下起了雨,但他卻能舒舒坦坦的在晨風一號的腳架下擺好沙灘椅,再弄上電磁燒烤架。
在他旁邊的金屬桌面上是拆解得賊漂亮的整頭牛。
兩只牛角被他單獨擺到旁邊了,這是兩大塊生物電池,比狼牙更好用。
“小薇,給我做牛排,七分熟。”
躺沙灘椅上的陳鋒擺擺手,如此說道。
他身旁擺著臺高一點五米的履帶式機器人。
機器人的兩只機械臂顏色不同,一黃一藍。
藍色那支具備360度肩肘旋轉性能,液壓抬升力為3200千克,產自2315年,發掘自漢州一家工廠的地下淘汰件倉庫里。
黃色那支稍長,為蛇頸多連環結構,依靠有機金屬伸縮彎曲發力,具備八指,抬升力僅為765千克,但更靈活,產自2416年,發掘自東部沿海某城市的車間倉庫里。
為了讓它配得上小薇的女性化名字,陳鋒還給它的腦袋后面沾滿了椰棕,勉強算是留了長發。
小薇:“抱歉,您的普通話不夠標準,請重新下達指令。”
“牛排!七分熟!”
“好的。”
通過語音識別系統收到信息,機器人小薇嘎吱嘎吱挪向金屬桌,開始按照預置程序煎制牛排。
陳鋒站旁邊看了兩分鐘,又打開小薇的中控盒,調試了一下電容電壓,讓小薇煎牛排時的力量控制更精準,再觀察一分鐘,妥了。
他又喝口茶水,開始坐到沙灘椅上寫日記。
“來這里的第167天。晨風一號運行良好。”
“自三天前制造出小薇后,總算有個‘人’能說話了。但依然很寂寞。”
“因為喝茶,我腦子里的聲音越來越大,得到的信息越來越密集,我的睡眠質量有所下降。”
“太久沒說話,我普通話都退化了,哈哈哈哈!真尷尬。”
“我的基因喚醒度已經提高到但最近提升速度越來越慢,茶葉的效果下滑了,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停止。”
“我依然沒有找到戰敗的原因。”
“依然沒有獲得宇航能力與量子網絡。”
“想回家,想和人說話,但我還不能走。有種感覺,如果這次兩手空空的回去了,下次等待我的依然是戰敗末日。”
“我陳鋒,是地球人里最能忍受孤獨,最堅強的,如果我都放棄了,那么應該沒人能做到了。”
“下一步目標,利用晨風一號盡快搭建出宇航級飛船。繼續擴張計算機性能,實在不行的話,也能試試無護盾的跨恒星航行,我不能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