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簡單的方式去表述,薇星之于繁星,大約相當于兩個距離遙遠的音叉。
人類主腦繁星是較大的那個音叉,薇星是比較小的那個。
敲動大音叉,發出聲波。
聲波往遠處傳遞。
小音叉接觸到聲波,發生顫動。
原本小音叉顫動時也應該對外釋放出聲波,但由于其體型太小,被動共鳴釋放出的聲波能級太低。
小聲波在空氣中被不斷的稀釋抵消,根本無法傳遞回大音叉,干擾到大音叉的狀態。
此時薇星與繁星的關系,便與小音叉與大音叉基本一致。
假定大音叉是一個智慧體,有自己的意識。
大音叉根本不知道自己對外釋放的聲波被另一個小音叉同步共鳴了。
薇星只是在正確的頻率內開啟了一個小小的量子道標,一切信息均來自這量子道標的共鳴顫動。
薇星沒有主動灌注能量向外傳遞信息。
只是這一點小小的共鳴,在信息的海洋中根本微不足道,傳出去不足百分之一光年的距離就必然被外部環境中龐大的量子信息流沖擊得稀碎。
這種狀態正好符合陳鋒的需求。
他暫時還不打算主動告訴別人自己來了,并且剛剛離開太陽系。
這思路的優點是絕對安全,他的行蹤不容易被復眼文明察覺。
缺點是他無法主動調取獵戶臂人類的巨量信息,只能從對方相互間傳遞的通訊數據流中往下扒拉東西,就像站在鐵軌邊給火車拍照片的人。
他能把每一艘路過的“火車”拍得清清楚楚,但不能去車站拍完所有的火車頭。
當然,每個火車頭都得上路,只要他拍照的時間夠長,遲早有一天他能拍完全部的火車頭,得到量足夠大的信息。
確定了沒問題,陳鋒便命令道:“開始讀取并呈現信息流動狀況。”
話音落,他眼前的星圖以太陽系為中心點持續縮小,比例尺不斷放大。
南門二、巴納德星、沃爾夫359星、拉蘭德21185星、鯨魚座UV星、天狼雙星等等太陽系附近的行星系一個又一個被囊括到立體星圖投影視界中。
良久過去,星圖的表現范圍變成了個直徑五千光年的球體。
在這球體中有數億顆明亮的恒星。
數億恒星組成了一道長條狀的匹練,橫貫球體兩端。
這道匹練正是獵戶臂的一段。
又過去幾分鐘,數億顆恒星中開始有一條條錯綜復雜的絲線從一個又一個行星系奔向其他的行星系。
隨著時間推移,絲線越來越多。
鏈接在同一個星系范圍內的絲線越多,該行星系在星圖中的亮度就被逐漸提高。
此外,還有一些超出視界范圍邊框的暗淡絲線從其他地方蔓延至星圖中。
在星圖的上方,有一列統計數據正在迅速完善。
“有人類信息活動的行星系數量:79……87……135……796……3154……7218……11512……13577……”
這是薇星根據這段時間內不斷收集到的信息流推算出來的有人類活動的恒星數量情況。
剛開始數字上漲得很快,說明人類相互間一直保持著超高的信息交換頻率。
到后面上漲速度稍微放緩,可能是這幾個星系中的殖民地剛建成,人口密度不夠大,剛好在這幾分鐘里才傳出去第一條信息而已。
薇星很快給出估測數據,“獵戶臂內有人類活動的行星系總量應在14400左右。視界范圍外的量子信息流應來自外出科考探索飛船。”
陳鋒重重點頭,“嗯。繼續分析人類當前的科技水平、行政體制與地域劃分等等多方面的內容,然后你重點關注這幾個人名,他們的容貌是這樣的……三個小時后,向我匯報。”
再次下達命令后,陳鋒起身走出指揮室,回到后方生活區的吧臺前。
他給自己倒了杯二鍋頭,重重一口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