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亞空間的長度極短。
兩個相距極度遙遠的星門各自門后卻是同一片亞空間,能量與物質先加速到光速曲率運動狀態,然后便能進入星門,再瞬間出現在另一扇門外。
這項技術的發明人其實不是人類,是繁星。
繁星作為量子生命,呈現出智慧與人格特征,并擁有了初步的創新能力。
在三十世紀初的某天,她厭倦了總是傳遞信息,嘗試性的將一塊金屬破解為基本能量,再跨越了十光年的距離在另一片空間內重建了那塊金屬,竟一模一樣。
此后,繁星帶領著人類科學家不斷嘗試建立更穩定的亞空間通道,投放的東西從純粹的能量變成越來越多的物質,再到活物,最后兩名志愿者駕駛著小型飛船成功穿越實驗型星門,宣告了這項技術的成立。
相互聯通的星門最大距離不得超過一百光年。
這個距離目前還沒能突破,科學家初步推測原因應該是距離太遠后,星門背后的亞空間不足以支撐外部空間的折疊效應,無法對抗宇宙空間自然的恢復“直線”的基本規則。
到目前為止,人類一共建立了一千零二十四座星門,分別位于文明疆域的各處,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星門的概念與陳鋒曾在二十一世紀的科幻中看到過的人工蟲洞十分相似。
總之,人類在統一力、反物質和暗能量這三項核心科技上取得了長足進步。
目前獵戶臂人類還在緊鑼密鼓的推進另一個項目——暗能量綜合提取。
科考探索飛船在獵戶臂的上方,距離太陽系三千光年外的位置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穩定小型暗能量黑洞,引力的核心影響范圍直徑大約僅有木星大小,結構十分穩定。
人類已經在這暗能量黑洞的外部建造了直徑堪比木星公轉軌道的龐大旋轉軌道球。
軌道球由無數根交錯開的巨大金屬環組成,像古代人蹴鞠用的藤球。
金屬環通過高速自旋與高強度穩定結構對抗黑洞引力,在金屬球的外部又蔓延生長著一張更巨大的黑色戴森膜。
這張戴森膜不吸收陽光,而是吸收輻射能。
輻射能來自人類主動向這個小型暗能量黑洞投放物質時逸散而出,并會被軌道球圓環上的絕對反射鏡反復加速,憑空制造出新的能量。
理論上,在人類“填滿”這個暗能量黑洞之前,它都能對外釋放能量,這個時間長達幾十億年。
并且,由于暗能量在可見宇宙中具備負質量效應,人類要帶著這個暗能量黑洞離開可要比帶著恒星作為引擎動力離開輕松多了。
甚至,如果能建成龐大的曲率泡,理論上人類甚至可以將戴森膜、旋轉軌道球和暗能量黑洞一起帶著,以超曲運動的方式離開。
那么根據科學家的計算,人類將有機會離開銀河系,去往河外星系,甚至去到更無盡遙遠的宇宙。
陳鋒被這條時間線里的科學家們的奇思妙想震驚了。
他還只在想著如何在銀河系內部擊潰復眼者,后人們卻先他一步開始琢磨如何離開銀河系。
這不失為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
如果人類還有個幾百萬年,說不定這些瘋狂的科學家后人們真能琢磨出點什么東西來,真能成功。
可惜,時間不夠了。
除此之外,目前人類文明執行的體制是群星聯邦制,相互間締結守望相助的最高條約,不同的行星系相互間地位基本平等。
14400個行星系一共選出了14400個行星系代表,以及另外六千余名其他諸如科學、政治、軍事上的核心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