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恒星表面的耀斑爆發強度與頻率為參考值,被人工提高反應強度的恒星爆發綜合指數至少是太陽的數十到上百倍。
這便意味著,這些恒星的壽命被人類人為的縮短了數十上百倍,將會更快的走完成年期、中年期再進入衰亡期,并最終變為白矮星、中子星又或是物理黑洞。
假定人類文明還有幾千萬年的發展時間,還真可能把獵戶臂里的恒星統統提前燒光,再舉族搬遷到下一條銀河懸臂中,直到耗盡整個銀河。
到時候,銀河大約會被人類文明吸干,直到變成一片死寂的恒星墓場。
陳鋒總把人類自比為宇宙之癌,現在看來這黑鍋背得不冤。
假如恒星也有智慧,肯定得罵娘。
雖然進階質能轉化技術可以回收絕大部分材料,但總會有少部分特殊材料的回收成本偏高,還不如新挖掘或者合成。
這些回收價值偏低的物質,就變成了太空垃圾。
在人類不遺余力的攫取資源與生產中,太空垃圾愈來愈多,總量恐怖,與當年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在地球內部時面臨的情況一樣,垃圾的處理與堆放始終是個大麻煩。
總不能把垃圾隨便扔到宇宙中吧。
萬一途徑的艦船在尚未進入曲率運動,亦或是剛脫離亞空間時迎頭撞上,也是個麻煩事。
出于保護太空航道的必要,人類在獵戶臂內的部分空白星區建成了攏共數十個巨大的太空垃圾場,以集中處置。
每個垃圾場的附近均建有一座量子折躍星門。
被陳鋒選中的這個便是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太空垃圾場之一,編號001。
001垃圾場呈圓盤形狀,半徑三十三億公里,由數百萬顆或大或小的行星,以及百億計的仿佛碎巖般的垃圾殘骸組成。
大的行星堪比海王星,小的則如金星水星。
至于垃圾殘骸碎片,大的如半艘巨艦,小的只一指碎片。
這些“行星”當然并非真正的星球,純粹是人類投放來此的大體型垃圾相互碰撞并自發吸引后匯聚而成的球體。
行星相互間的距離少則數萬公里,多則十萬百萬公里。
無數行星與碎片共同圍繞著一個幾何中心自發公轉,形成了微妙的引力平衡。
從遠處看,整個垃圾場的視覺效果仿佛被偷走了土星的土星環。
半個月后,晨風二號從曲率運動狀態中脫離,在宇宙中顯露出形態。
陳鋒成功安全抵達。
此時他正緊皺眉頭關注著外部的戰爭。
他的心情很焦慮。
雖然決定潛伏,但畢竟自己距離太陽系和比鄰星系很近,嚴格說來處在戰場的核心區域。
晨風二號進行曲率航行需要順著穩定引力線前進,這本就是復眼者的交通網絡。
他的處境其實很危險,既容易被自己人找到,更容易被復眼文明發現。
萬一哪天他飛著飛著,吃著火鍋唱著歌,在引力線上迎頭撞見艘棱形戰艦,也不用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