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迷族身體演變的,不是自然選擇,而是迷族的主動選擇,再定向修正。
人類的進化是人類的遺傳信息在無意識間,為了適應環境而進行的被動變化。
人類在地球上時,自身不斷進化以適應地球和新的生產力環境。
人類到了太空和宇宙中,適應的對象變成了太空、宇宙環境、宇宙種族、更龐大的知識體系。
這種進化的速度很慢,慢到人類幾乎無法察覺。
但慢速進化的好處是精準與穩定,無論面對何種處境,人類總能找到正確的存在姿態。
以地球人的思維能力為例,地球人往往是先擁有了更龐大的知識體系,然后社會體系自主進化為精細化分工模式,并且個體的記憶力一直在增強。
迷族的進化順序卻是反了過來,迷族的心腦先存下新的知識,再完成外部環境分析,最終進行自主選擇,讓下一代構建身體時出現定向修正,以應對新的需求。
迷族的身體演變是主動控制,不斷試錯后的自我經驗總結。
這種進化很快,快到下一代與上一代在體態上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模樣,甚至看起來根本不像同一個種族。
快的缺陷,便是迷族有上限。
在無數年來,無論迷族的有機身軀如何進化,其心腦核心卻從未改變,只能在死后被組成并行運算的大型核心,只能量變,無法質變。
以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科學觀,迷族將會被劃分到仿生機器人的類別。
但在第九時間線的三十一世紀里,當人類見識過無數種宇宙里的其他文明后,對生物與智慧生命的認知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迷族是不是真正的智慧生命,已無懸念。
迷族的一切能力都建立在圓球上。
迷族個體活著時,這圓球既是電池、又是智腦核心,也是動力引擎核心。
除對外傳輸能量之外,圓球心腦被高強度激活時,會直接分泌出奇特能量,在迷族個體的體表快速覆蓋一層亞空間膜。
這層膜則會牽引著個體被動進入第二層被壓縮后的亞空間,達到折躍效果。
刀鋒螂的身體里,一定有一個與這圓球高度相似的東西。
陳鋒甚至懷疑,上條時間線里那些看似被人類擊殺了的刀鋒螂并未真正死亡。
只要其心腦核心還在,自然能重構身軀。
至于刀鋒螂完成瞬移之后那千分之一秒的僵直時間,陳鋒也找到了原因。
當刀鋒螂脫離第二層亞空間后,覆蓋在其體表的亞空間膜層會短暫限制其行動。
亞空間膜層消失所需時間極端,幾乎不能察覺,但刀鋒螂需要消耗一定時間才能與外部空間重新建立聯系,然后才能行動。
這部分環節的總耗時是千分之一秒。
聽完陳鋒的講解,福萊德斯點頭,“我明白哥你的意思了,但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把它當成折躍引擎給利用起來呢?”
陳鋒呵呵一笑,極具高人風范,“不慌,我有辦法。”
給小弟當了一百年的學生,陳鋒這當大哥的都快忘了自己是哥。
現在好了,可算能稍微扳回顏面。
陳鋒打開投影模擬,開始講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