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曾經是單兵裝甲的推崇者,只可惜事實證明單兵甲的性價比很低,不如集群戰機。
在超大范圍的太空戰場里,制式戰機集群的協同作戰更默契,更有體系,并且制式戰機的批量制造更容易,對尖端材料的消耗也更少。
可以進行簡單換算,制造一個滿足需求的單兵甲,需要消耗的稀有資源足夠制造十架戰機。
隨著科技水平的持續拔高,人類對超高機動科技的掌握越深入,如果真要匹配科技水平制造出單兵甲,那單兵甲操作員在參戰時需要處理的信息量太大,操作難度太高,對士兵的綜合素養需求又太高。
培養出一名精英單兵戰士需要消耗的資源,是普通戰士的上千倍。
有天賦成為單兵戰士的人,更是要萬里挑一,億里挑一。
因此,單一星區很難培養出成規模與建制的單兵兵團。
這條時間線里的人類的確比以前更強,基因喚醒度更高,如果把第九條時間線里的戰士放到第八條時間線中,那可以滿天滿地都是銀河戰士。
但是,不同的科技背景又同樣會孕育出不同等級的軍事科技。
當年的銀河戰丸的確是人類的核心裝備,但戰斗力甚至未必及得上這條時間線里的一架普通戰機,打都打不穿,再花里胡哨也沒意義。
又不可能讓更強的戰士降低自己的水平去匹配過時的裝備。
另外,對于那些頂級戰士,與其讓他成為一名單兵甲戰士,不如讓他操控特種戰機,成為可以與他協調匹配的戰機陣列的箭頭人物。
在多方面原因主導下,這條時間線里的人類文明完成自行演化,走了另一條路,單兵戰甲最終沒能成為主要作戰理念,目前各大星系中只有少量實驗機型,但不成氣候。
老艦長見過不少戰甲,但從未見過區區一個高三米的單兵裝甲就能與球形戰艦形成對峙的。
他想都沒想過。
老艦長決定同步調取智腦數據庫,查詢信息,同時也將自己看到的畫面上報給了帝國最高指揮部。
這下迷惘的不只是他這些人了,而是變成了晨風帝國最高指揮部中的幾萬號人。
大家賊迷惘。
此時陳鋒并不知道自己的形象已被投放到整個晨風帝國的智腦中樞里,他正在快速完成戰前分析。
陳鋒發現,球型戰艦的作戰方略發生了改變,不再是以前那樣見面就一波流平A上高地,顯得小心謹慎許多。
敵艦抵達后,反而只遠遠的虛懸著,相距很遠,并且球艦表層的曲率反應從未止歇,表明球艦其實可以隨時進入折躍狀態以快速逃離。
這倒不奇怪。
球艦畢竟沒有棱艦那樣可怕的無敵防護能力。
球艦與棱艦不同,畢竟是“游艇”,主要功能不是作戰。
就像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游艇碰到二戰時的武裝登陸艇,那一樣得抓瞎。
但你要說誰的科技含量高,肯定二十一世紀游艇高。
可當雙方差距沒那么大時,科技含量就不等于絕對的戰斗力了。
這次人類的科技水平又進展極大。
如果球艦真傻乎乎的靠近過來,別說自己了,怕是一架普通戰機的機炮就有機會打穿球艦表層的防護。
一些具備較強軍事實力的大型逃生艦更已有正面擊潰球型戰艦的能力。
百年過去了,球艦還安然無恙,那必然只能因為球艦里的蒼蠅眼改變了作戰思路。
陳鋒剛剛單人獨力摧毀一架刀鋒螂,只要球艦里的指揮官有腦子,也不會真把他當成白給的大白菜。
不過,敵人既然來了,肯定不會空手而歸。
大約等了不足一分鐘,球艦終于采取了行動。
濃濃的迷霧護盾下,一個又一個陳鋒十分熟悉的作戰單位陸續飄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