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已經無關痛癢了。
反正雙方的差距已經大到無法彌補,同一段信息對人類的幫助很大,但對復眼者卻可能只是雞肋。
并且地球人和復眼者的科技路線并不相同,復眼者要吸人類的東西,未必易如反掌。
復眼文明吸收星門科技用了整整九十八年。
九十八年相較于復眼者自己的漫長歷史或許只是彈指一瞬,但對人類而言,九十八年代表的意義重大得多。
人類在這九十八年里創造的東西,以及取得進步,與戰局走向并非絕對正相關。
假定此時復眼文明依仗著棱艦對外展現出的科技水平指數是10000點,在戰爭開啟時人類的科技水平指數是1000點。
經過98年的演變,復眼文明吸收了部分人類科技,綜合科技水平達到了11000點。
但人類在不斷從戰敗的過程中吸收經驗教訓,探索不同的規律組合,雖然距離攻破棱艦或許還有無限遙遠的距離,還在等一個科學領域的“基因突變”,但其實現在人類的科技指數至少也有3000點到4000點之間。
即便所有攻擊手段都被棱艦護盾+材質組成的嘆息之墻輕易擋住,但每一次爆炸后釋放出的能量波動不一樣,棱艦聚能護盾的反饋不一樣,攻擊手段打到敵艦外殼上濺射出的粒子流和高能輻射也不一樣。
這些都是重要信息。
人類的武器革新從未停止過,一直在尋找“更好的爆炸”,也一直在前進。
毫無疑問,聚合了福萊德斯百年智慧的日冕手炮,便也是這“更好的爆炸”之一。
日冕手炮比星門個頭要小很多,但科技含量還真說不上誰高誰低。
小福拿出去的這些東西,本就完全建立在人類現有科技體系之上,人類要完全吸收或許只需要幾個月,甚至可能只要幾天。
如果復眼者也想抄,以復眼者之前展現出的吸收能力,肯定也能學會,但時間卻不太可能比人類更快。
至于折躍引擎,復眼文明早就將其用到刀鋒螂的身上,并已持續百萬年,復眼文明不太可能瞬間全盤吸收,并將刀鋒螂改進成如同折躍戰甲一模一樣的體型和性能,那也需要時間。
或者說即便真被瞬間學會了,那又如何?
反正事已至此,倘若復眼者真轉型制造與人類同樣原理的裝備,那不是更容易對付了嗎?
起碼能看得懂了,不是嗎?
已經沒有比對付棱形戰艦更絕望的局面了。
另外,小福對迷族心腦金屬箔的闡述,成功描述了棱艦材質,讓其他人類明確知道了棱艦外殼究竟是個什么玩意兒。
打破神秘感,正是人類挑戰未知前進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復眼戰艦的外殼材質就建立在我們面前這小球的基礎上,所以,我們的任務很簡單,吸收特戰先鋒傳授給我們的知識,盡可能利用我們的最新大型設備分析透徹這金屬球的本質!”
實驗室里,得到新任務的老艦長慷慨激昂的說道。
卻說晨風二號的實驗室里,陳鋒正躺在全身治療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