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支隊伍的犧牲并非毫無意義。
飛行科學院汲取經驗教訓,不斷改良算法,才終于成功計算出讓特種巨艦于小范圍內執行曲線運動,并順利達到光速沖入亞空間的辦法。
但接下來又有三支艦隊在嘗試通過亞空間穿越戰區時,受到外部戰區能量和紊亂空間的沖擊,遭遇亞空間短暫崩塌而提前跌出亞空間,并落入敵方作戰單位的包圍,亦或是直接撞擊在敵我雙方的集火彈道上。
另外還有兩支艦隊幾乎成功落位。
但其中一支落位時黑洞炮發生不明故障,未能開火。
另一支艦隊找到了故障原因,并特別加厚了黑洞自旋子發生器主控芯片的外部防護層,以防止被漿磁詭雷造成的異磁場干擾。
第九支艦隊幾乎成功,黑洞自旋子炮只差十秒就充能完成,但卻還是被蜂擁而至的刀鋒螂提前擊破,以至于功虧一簣。
負責最后一門黑洞炮的大風艦隊肩上的擔子突然重了起來。
這是黑洞自旋子炮開發第一階段開發完成后的首次試驗,如果大風艦隊再失敗,那么研究院便不得不重新制造第二批初代黑洞自旋子炮,至少需要耗時三周。
三周后會發生什么,誰也無法預料。
即便第二代制造成功,又需要一輪新的測試,也不知能否達成成目的。
9月18日,地球北京時間下午六點三十三分零七秒,大風艦隊抵達光速,進入亞空間。
剛剛折返休整不足半小時,成員尚余一萬二千余人的洪流特攻隊幾乎同時出發,也進入亞空間。
六點三十三分十二秒,大風艦隊出現在被命名為DL333號棱艦的后方7.2光秒的位置。
比原定目標地稍遠了0.2光秒,原因是艦隊在亞空間飛行時,受幾乎同步進入亞空間的洪流特攻隊造成的縱波干擾,稍微偏離方向,但問題不大。
在落位減速時的劇烈震顫中,身處黑洞炮巨艦內,同樣百余歲且身經百戰的女中將葉風雙手扶住欄桿,口中快速匯報消息與下達命令。
“大風艦隊定位成功!旋流超曲運動誤差率1.72%,誤差分析報告已提交。黑洞炮開啟充能!開啟統一力護盾、類曲率膜層護盾!輝光彈幕炮齊射開火!組成掩護通道!”
艦隊首席情報員同步匯報,“已檢測到DL333號附近三百光秒內出現大量短程折躍波動,共計十五萬剛誕生的新型刀鋒螂即將抵達!敵艦后置干擾炮已開始充能,第一批暗能量吞噬云團將在六秒后成形!”
葉風面無表情,只下達命令,“巨艦執行第三類Z型曲線機動。主戰艦與護衛艦以第六雪花陣型散開,組三重聚合護盾網,前進!”
情報監控投影中,前方氤氳霧團般的暗能量塊先是以綠豆大小分散出現,部分擋在大風艦隊的前進道路上,還有少部分則在后方。
等這些暗能量霧團徹底成型,將會把這一方直徑近兩百萬公里的空間徹底變成一團短暫的暗能量黑洞。
但大風艦隊已經開始曲線推進,巧妙避開附近逐漸擴散的暗能量塊,持續前進。
監控系統中,又能見十五萬刀鋒螂星星點點出現在艦隊正前方。
此時特種巨艦頂端圓球正吞吐電弧,黑芒閃爍。
這正是黑洞炮的炮口。
黑洞炮從開始充能,到引導發射,需要二十秒時間。
艦隊的任務,是在這二十秒時間內護送巨艦抵達棱艦后方十萬公里以內,再順利開炮。
在這十五萬刀鋒螂脫離折躍僵直狀態之前,主戰艦與護衛艦率先開火,海量能量武器宣泄而出。
若是之前的刀鋒螂,第一波能量武器的炮擊將會對刀鋒螂造成重創。
但這次新型刀鋒螂體表護盾又增加了新的特性,集火后僅成功擊落兩萬余只。
十二萬余刀鋒螂開始挪移機動,并罕見的撐起閃爍銀芒的骨盾。
在與洪流特攻隊交手后,復眼者真正重視起人類的殺傷力來。
刀鋒螂舉盾不但代表著復眼正在吸收人類的戰爭藝術,同樣代表對方認可了人類士兵有與刀鋒螂正面一戰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