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嘴角彎曲,“挺好。”
小福:“但這很難。”
陳鋒:“最好的辦法,還是等我趕到,真正俘獲一艘完整的棱艦,對吧?”
歐青嵐,“是的。”
小會議室中,一直在看著二人交談并未插嘴的唐天心卻道:“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當然也想提前成功。”
這當然也很難,更何況被束能炸彈這樣一炸,復眼者調整了策略,不再輕易的使用碎星炮。
每次碎星炮開火都會先做好萬全準備,將可能造成威脅的人類兵力清剿干凈,并且還會有少則十艘,多則數百的棱艦從旁掩護。
同一個坑,復眼者不會連續摔兩次。
指揮部認為,既然復眼者還有龐大的援兵正在趕來的路上,它們肯定覺得人類的核心力量已被牢牢盯住,并且沒有逃,這邊自然沒必要繼續冒險。
只要繼續圍攻影子星系,那么復眼者反而還能圍點打援,持續消耗人類的有生力量。
這又正合了復眼者的意圖。
局面就此暫且僵持了下來。
雙方在小行星帶的拼殺依然激烈。
人類軍人一直有傷亡,但始終不曾被壓倒最后一根稻草。
繁星再次升級了算法,好處是人工智能裝備開始在戰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快速制造出的性能更強,更可靠的智能戰艦可以盡量彌補減員造成的防線漏洞。
壞處是儲備能源的消耗驟然加快,外部的十重戴森膜又被徹底摧毀,看起來人類的能源儲備很快就會枯竭。
能源科學院解決了這個問題。
學者們搶在這個關鍵時間,快速吸收了DF-711堡壘星艦的積攢下來的技術,在水星之影的公轉軌道上建立了一層吸收率超高的戴森膜,讓整個星系驟然變得黑暗。
并且隨著越來越多的工程艦靠近太陽之影,持續發射加速恒星聚變反應的新型物理毒素,能源壓榨強度持續拉高,逐漸補上了輔助能源的消耗。
復眼者時不時的會派遣刀鋒螂悄然潛伏入內,嘗試破壞內層戴森膜,但陳鋒的學員們表現神勇,總能及時抵擋,即便受損,也不算致命,可以迅速修復。
復眼者也曾嘗試過使用碎星炮直接轟擊。
但人類調整了內層戴森膜的結構,不再設立穩定的空間站,而是讓這新型戴森膜在表面外隨機位置“分泌”出生物電池。
同時微波輸能網絡也一共建設了數十萬個小型基站,再組成密密麻麻的電網。
哪怕碎星炮正正轟在戴森膜上,也只能破壞一小部分,新型戴森膜的體型依然龐大,并且具備了更多Z菌的特質,自行復蘇的速度極快。
如果是之前,復眼者或許會考慮干脆派入棱艦,從遠處直接執行折躍抵達內層戴森膜的位置大肆破壞。
但之前試爆的數枚束能炸彈震懾住了對方,它們不愿冒險。
龐德的成功試炸,完美達到目標,但由于俘獲計劃的失敗,人類失去了當場進一步擴大戰果的機會。
不過人類卻暫且得到了更多喘息之機。
事情要分兩面性來看待,凡事有利有弊。
局勢最大的震蕩變化出現在開戰的第十八天。
災難總是不期而至。
這一天,人類藏匿在圍繞金星的衛星公轉軌道上的第一指揮部被碎星炮命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