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區再也不是秘密。
“陳鋒的信息來自52區里的外星飛船”的說法不脛而走,言之鑿鑿,確有其事。
留下來的八百余人里,大約四分之一的政壇人員,四分之一的商業人員,以及近半科研人員。
都是聰明人,能讀懂《第九》里蘊含的深意。
科學家們在私底下討論時,普遍認知如下:
“陳先生是正確的。”
“外星威脅客觀存在,但人類也不是毫無希望。”
“這部紀錄片里超過95%的內容都非常合理。”
“陳先生對科學和社會體制的推演既符合邏輯,又充滿想象力。”
“是的,這既是一部科幻電影,同時也是既符合科學規律,又充滿哲學思想的鴻篇巨著。”
“真不敢相信,我原本以為宇宙遠航最快也要兩三千年后,沒想到二十四世紀就能做到了。用生物的技術‘種’出戴森膜、利用力場壓縮空間生成泡層的類曲率引擎、曲率飛行、恒星引擎、反物質動力、暗能量發生器……未來真是不可思議。”
“這些東西我都曾想象過,但我不知道如何去實現。陳先生描繪的那些過程和推導原理看起來天馬行空,其實……”
“其實言之有物,對吧?”
“是的。我找不到證偽的思路。”
“等待吧,時間會給所有人答案。”
“可惜我今年已經五十四歲,真怕等不到那天。”
“不一定。他正在試圖破解長壽的秘密。據我所知,這項目由南丁博士負責。”
……
商人們的想法則又不同,他們把陳鋒在三天前公布的二十一世紀人類技術發展方向與《第九》結合了起來。
在這部紀錄片中,暴露了陳鋒的商業思路。
商人們滿腦子想著如何趕緊搭上這趟車。
無論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發展到何種地步,負責社會資源靈活分配的商人總有其存在的價值。
追逐更多利潤,以更大的資源分配權參與社會運轉,是商人的本能。
至于政界人員們的心情則要復雜很多。
有人歡喜有人憂。
世界從來不會真正大同。
即便是全人類都向著同一目標努力的偽·大同,也會有個起決定作用的主心骨。
在接下來的兩千年里,一些國家會失去主導權。
一些國家會勢不可擋的回到她應該站在的位置。
盡管每個人都會過得更好,但寧為雞頭不做鳳尾的狹隘思想,還是約束住了很多政客的眼界。
何為狹隘?
那就是我是不是比昨天的自己過得更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世界上一定不能有人比我們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