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真正認識到,全文明高速前進階段里的新制度的殘酷之處。
所有人都在鉚足勁的往前沖,沒人再會給別人當保姆。
當科學的力量完全發揮出來后,再沒人能揮舞起拳頭便顛覆一個政權。
掌握科技與文化的人,就對全文明掌握了絕對的生殺予奪的大權。
他們沒得選擇。
要么,就安心當個廢物米蟲,主動去習慣卑微。
要么,就學著發揮自己的價值,哪怕只能成為一枚平凡的螺絲釘,做一些人工智能不方便做的枯燥的工作,也得活出個人樣來。
陳鋒的判斷完全正確。
當物質條件足夠豐富,人對物質的需求失去意義后,生而為人最重要的精神寄托,注定會變成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
除非先天精神殘疾,否則沒人真一點價值都沒有。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澳洲居民開始嘗試著重新融入時代,但他們落后得太多,成年人已經習慣了不勞而獲,年輕人則干脆從小便沒有基本的科學素養。
就算世界政府提供免費的知識獲取渠道擺到這些人面前,他們通常也只能堅持看個幾分鐘便懨懨欲睡,意識模糊。
曾有學者提出為這些人創造直接灌輸知識的神經直連系統,亦或是干脆在這些人的腦海里放置信息芯片。
但這提案被陳鋒給一票否決了。
當時陳鋒反問,“這種人和人工智能機器人有什么分別?讓他們繼續當人,說不定還能雞窩里飛出個鳳凰。我就指著他們中的少部分人咸魚翻生給我點驚喜。現在你們再給他們植入芯片,那不還是在鼓勵他們不勞而獲?意義何在?”
“給他們,還不如把這芯片裝進機械身體里,還更好用,更任勞任怨。另外,再告訴你們一個不幸的消息,人的記憶不能被機械化的手段篡改,更不可能將信息流直接灌注進去。天底下沒有這樣的好事。”
“同理,能被像刻錄光盤一樣刻錄知識的‘人’,也早已不是人。現在不能,五百年后不能,一千年后也不能。除非……算了,你們還沒到知道這些事的時候。”
陳鋒叫停了這個無意義的項目。
澳洲居民一步輸,步步輸。
除少部分天才之外的人注定會被時代淘汰。
但《太陽》的出現改變了局面,給了八十億澳洲人新的希望。
他們可以利用《太陽》對精神的聚焦效應熬過最艱難晦澀的入門階段,起碼學成一個稍微有用的人。
局面開始改觀,越來越多的人陸續走出澳洲,登上飛往太空的艦船,出現在一個又一個崗位上。
他們或許活得比以前稍微累一點,但他們至少終于有資格登上文明的正式舞臺,而不是在陰暗的角落里。
從2100年至2110年這十年間,澳洲人口下滑了5億。
從2110年至2130年這二十年間,澳洲人口陡然下滑至僅剩10億。
算上出生人口,一共有一百二十億人從這里走了出去。
其中80%以上的人口,都去了最艱苦最危險的崗位——賴恩的太陽系交通網一階段建設工程。
沒辦法,這群人起步太晚,什么都要從零開始學起,別的高技術含量的工作,他們也做不了。
不知不覺,時間終于走到2154年。
墮落者里新誕生的天才成功登上舞臺,成為了原始版太空交通網的總負責人。
原始版太空交通網比賴恩設計的第一版要更差一些,未能建成超真空管網,倒是先建成了電磁動力索道,可以讓掛在索道上的火車般的鏈式纜車達到每秒一萬公里,也就是三十分之一倍光速的穩定推進速度。
永不停歇的鏈式纜車在太陽系內交織成一張巨大的蜘蛛網,極大程度提升了人類的物資調配能力,社會運轉效率陡然拔升。